• 92阅读
  • 0回复

绿色家族的当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开拓新的绿色事业

绿色家族的当家人
王垂君 陈文泰
曾继明被提到邵武市林业局领导岗位上时,邵武正刮着一股“砍树致富”的歪风。不到一年时间,“森林赤字”20多万立方米。曾继明毕业于福州林校,从事林业管理工作近30年,对“林”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这种情况,他连续召开党委会、局务会讨论、研究,寻找邵武发展林业的方案,提出八个字:“有限供给,动态保护”。
森林资源是有限的,社会需求是不断膨胀的。不管邵武的森林资源多丰富,也终究有限。要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首先要抑制消耗。曾继明决定从源头抓起。水北乡有家木筷厂,年创汇几十万美元,是邵武的“宠儿”。他们做起事来财大气粗,有恃无恐,无视法规,乱收滥购,成了邵武的“木老虎”。曾继明拿定主意,首先向它开刀。他手持县委、县政府的“红头文件”,宣布木筷厂停产清查。清查的结果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非法收购计划外木材3000多立方米,加上地方自列计划内的供应指标,每年消耗木材达1万多立方米,而资源利用率不及20%,浪费极大,一年就相当于毁掉5000多亩松林。几十万美元能买回几千亩正在茁壮成长中的山林吗?无论是算经济帐,还是算生态账,都证明木筷厂做的是赔本买卖。曾继明按照“有限供给”原则统筹安排:“限额4000立方米,纳入计划,保证供给。外加一个条件,要把加工剩余物全部卖给造纸厂”。此后,木筷厂不再偷偷摸摸地进山收购木材,光明正大地从有限供给中取得了应得的原料。不但材质好,而且价格公道。结果,这个厂成本下降,利润上升,日子比以前过得还轻松。
在邵武,除了木筷厂还有个造纸厂,也是“木老虎”,而且是个能吃“娃娃树”的木老虎。它每年上缴90多万元的利润,是地方财政的台柱子。尽管邵武的当家人都知道他们乱收滥购、乱吃木材不对头,就是下不了整治的决心。曾继明几次面陈力争,他说:造纸厂每年吃木材1.6万立方米,要毁掉多少森林呢?至少8000亩。初步估算,每亩中幼林价值1000元,8000亩就是800万元,10年以后呢?他们“拿着金条换铜条”,不合理地利用,既不利于生态,又不利于经济。在县里的支持下,造纸厂的利润指标由90万元调减到40万元;木材消耗由原来的1.6万立方米核减到7500立方米。在邵武境内,吃木材的企业多达182家,逐一进行了整顿,实行关、停、并、转,压缩了84家。对剩下的98家企业,都实行限额供给。限额以外,坚决卡死。
动态保护,是继“有限供给”之后曾继明的又一创造。曾继明说:“从合理消耗中挽回再造林的经费,一边献血,一边补养。这就是对森林资源的动态保护。”他算过一笔账:砍倒一棵树,营造一亩林;是一棵树长得木材多呢,还是一亩林长得木材多?动态保护的结果必然是: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1985年春节,他们首先找到市政府,申请100万元贷款,充当营林专用资金。市政府痛痛快快地答应了。他们领到了第一个100万元。国营林场靠林吃林,更应多做贡献。市林业局要求对间伐材、综合利用材,按销售收入的20%提留;原木按每立方米7.5元提留,叫做“森林资源补偿费”。跟那些场长们一商量,也都连连点头,他们又拿到一个100万元。林农们呢,林业局一再让利,又多方提供方便,个体、集体都尝到了甜头。“吃水不忘挖井人”,林业是命根子,发展林业也该“出点血”,每亩给造林补偿费10至15元。这笔钱收齐后由乡、村掌握,用来扶助农民造林。林业局只管设计、施工、检查验收。这一下,他们又拿到一个100万元。三个100万元,加上原有的从木材销售中按政策收到的400万元育林基金,邵武用于营林方面的专项资金,每年达700万元。
长袖善舞,聚财善贾。林业局手中有了钱,就像一位善炊的巧妇,把邵武的营林事业搞得有声有色。
邵武市从1983年起就开始实行承包造林和合作造林。那时候由于资金不足,步子迈得不大。如今有了钱,每亩投资都在百元以上,农民的积极性特别高。造林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也逐年提高。到1987年,全市承包造林面积达到7.3万亩,合作造林面积达到14.7万亩,占全部更新造林面积的62%,存活率在95%以上。邵武现有森林面积289.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0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4%,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