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海峡西岸今胜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6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通讯

海峡西岸今胜昔
新华社记者 林斯定
前不久,记者有过半个多月的台湾海峡西岸之行,感受最深的是:昔日的隆隆炮声,已被厂、店开业剪彩的鞭炮声所取代;当年的“福建前线”,如今有近30个沿海开放的县、市、区,成为大陆对外开放的“窗口”。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台湾海峡一直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海峡西岸一些地方基础设施差,经济比较落后。近十年来,大陆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台湾海峡形势已由对峙趋于缓和,短短时间内,海峡西岸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灯火稀疏——万家灯火
台胞林先生回到阔别的故乡龙海县角美镇东山村,抬头望见那蛛网般的电线和自来水管时,愣住了。本来他是要带回电视机和洗衣机送给亲人的。可是他在台湾听说大陆沿海没电没水,就没把家用电器带回来。
林先生哪里知道,过去十年间,千里海岸先后架起近5000公里的高、低压输电线路,铺设了47.2公里的海底电缆,海峡西岸已经亮起来了。据悉,在国民党军队占据的金门岛上有座观望台,以前夜晚来临,时不时有些被当局组织来的台湾各界人士登上此台,眺望灯火稀疏的大陆彼岸。如今若再登临远眺,映入眼帘的将是厦门、龙海、同安、南安、晋江等地的万家灯火。
像林先生一样,许多探亲的海外游子都觉得家乡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那常年缺水的100多个沿海岛屿和突出部,由于近十年来修建了300座自来水厂和1700多公里输水管道,使闽江、晋江、九龙江及5座大型水库的水源源注入,不仅初步解决了这些地方150多万群众饮水问题,还能提供部分工农业用水。水和电,为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大批劳力由原来排队等水、靠体力加工农副产品中解脱出来,转行从事种养业、开发旅游业等。一些乡村摘掉“特困乡”帽子,开始走上了富裕道路。
风沙漫天——绿树成荫
记者在东山县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祖籍是东山县西埔镇的台胞潘先生,特地采集了一包树籽带回阔别的家乡。谁曾想他却身居林海,举目皆绿。潘先生感慨万千地对乡亲们说,“我对家乡太不了解了!”
在他的记忆里,四面环海的东山岛是一个“柴草贵如油”的荒凉海岛。据县志记载,近百年间,沙“虎”肆虐,吞噬了13个村庄、1000多间民房、3万多亩农田。
当年深受风沙之害而离乡背井的港、澳、台胞,脚踩已被制伏的沙“虎”,品尝甜蜜的果实时,怎能不为祖籍地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而自豪!
自60年代开始,福建全省营造了154万亩各种沿海防护林,有效地制伏了风沙和海浪的侵袭,多种经济林得以迅速发展,并已出现一批沙滩果园和连片芦笋等创汇基地。
地处全岛风口的陈城乡山口村,是远近有名的“乞丐村”。现在,在10多条林带的庇护下,户户种芦笋,山口村已成为全国最大芦笋基地的一角,去年户均收入超万元。一年多来,先后有30多位台胞回山口村探亲旅游,“变了,变了,变得都认不出来了!”他们亲眼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两个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