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欲速者不达 后来者居上——1989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6
第4版(综合)
专栏:体育

欲速者不达 后来者居上
——1989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纪实
中国选手张国伟和蔡尚岩从北京工人体育场出来,刚过永安里进入长安街,就大步流星抛开了所有对手,遥遥领先。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自创办以来,已经顺利举办了八届,这样的情景过去还从来没有过。
15日上午9点31分鸣枪出发后,熟悉马拉松选手的北京观众在奔跑的人群中寻找着熟悉的面孔:曾进入过历届北京马拉松赛前10名的埃塞俄比亚选手尼加斯·杜比、泰德斯·盖博,坦桑尼亚选手博伊·盖格……论实力,这些选手均在2小时15分之内,并不弱。论气候,风速尽管超过每秒3米,但风力和温度都比1987年比赛时的恶劣条件好。走在最前面的大型电子计时车的屏幕上闪现的时间表明,张国伟和蔡尚岩正严格控制着自己的跑速。这反常的一切表明,真正的争夺尚未开始。
在27公里处,张国伟逐渐加速,与蔡尚岩拉开了约50米的距离。冲过30公里后,远远落后近500米的第二方阵经过多次分化组合后,埃塞俄比亚的杜比脱颖而出,追了上来。来自丹麦的金发青年彼得·达尔也紧紧跟在后面。两人与前面两位中国选手的距离在逐渐缩短,500米、400米、300米……34公里处刚过,两人终于先后超过了第一目标蔡尚岩。计时钟显示1小时55分30秒时,张国伟、杜比、彼得依次跑上了东便门立交桥。1分钟后,在36公里处,张国伟终于看着两名外国运动员从身边超过。此时,这位长跑老将已显得力不从心了。
争夺并没有结束,跑过立交桥后,彼得紧跑几步,跟在杜比身后以减小迎面阻力,保存最后冲刺的仅有的一点体力。当领跑了几公里后的杜比看着彼得超过自己,冲向终点工人体育场时已无法控制自己了,眼睁睁地看着冠军从眼前丢掉。
28岁的彼得·达尔踏着《马拉松进行曲》的节奏,第一个到达了终点。一个美丽花环挂在他的胸前。它象征着胜利,也象征着顽强的毅力、充沛的体力和巧妙的战术的完美结合。
本报记者 吴骅 缪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