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我爱瑶乡小石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6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我爱瑶乡小石桥
黄明东(瑶族)
我走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风格迥异、巧夺天工的大小桥梁,然而,最令我为之赞美的,还是我们湖南瑶家山寨的小石桥。
我的家乡洞口县大屋瑶族乡,像一块镶嵌在雪峰山脉中的绿色翡翠。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大小山涧河流星罗棋布。桥,成了瑶乡交通运输的纽带,日常生活的伴侣。她记录了瑶乡兴衰的历史,也伴我度过了梦幻般的童年。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桥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那时,我们瑶乡还没有石桥,需要架桥的地方,都是从山上砍来红松木做桥桩,用四五根剥光树皮的雪峰红杉往上一架,就算是桥了。春夏时节,一旦山洪暴发,人们辛辛苦苦架设的木桥,一夜之间就被冲得无影无踪,以致于年年架桥,年年被洪水冲走,不知耗费了多少财力物力。记得上小学一年级那年春季的一天,我冒着瓢泼大雨,紧紧拉住父亲的衣角,战战兢兢走过浑浊江水上的木桥去上学,谁知快放学时,一股洪峰从上游咆哮而下。木桥瞬间荡然无存。我被困在学校里,三天后才回到家中。也就是那一年,邻村的沈大婶突发急病,眼睁睁被洪水堵在家里,在痛苦的呻吟中,撇下全家老小离开了人世。
那以后,洪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可怕的阴影,我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亲手修一座很大很大的石桥。
长大了,我当上了工程兵,在祖国南北的河流上,架设了各式各样的桥梁,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架桥技术。我多么想在瑶乡的河流上修一座乡亲们期望的石桥啊!
可是,在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里,又哪有能力去修桥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迎来了瑶乡的春天。改革的步履,带来了经济的腾飞。长期与贫困为伍的瑶乡人变得精明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把他们的眼光引向山外的世界,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瑶乡人却有自己的主见:“要想富,必修桥”。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瑶乡的群众凭着自己的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硬是把昔日经不起洪水冲击的木桥,换成了一座又一座石拱桥。我们瑶乡有一个叫高坎垄的地方,两座刀劈般的高山夹着一条湍急的河流,河的两岸,一边住着瑶族同胞,一边住着汉族兄弟,自古以来,两岸的人们同饮一江水共过一座桥。由于洪水肆虐,吞噬了一座又一座瑶汉同胞辛辛苦苦架设的木桥。前几年,瑶汉兄弟在河谷中喊开了架桥的号子!共同集资两万余元,修起了全乡范围内跨度最长、耗资最大的石拱桥,为了缅怀长期以来铸成的兄弟般的情谊,纪念共同奋斗的业绩,他们把这座桥命名为“连心桥”。
儿时的伙伴,现在已是一乡之长的刘志成告诉我,改革的10年里,在我们这个只有4000多人口的瑶族乡,先后集资30多万元,修起了大大小小64座石拱桥,总长度达4000多米,相当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
更可喜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石拱桥,把十里八寨连成了一片,构成了连接山外的通道。
登上瑶乡江水环绕的山顶,俯瞰玉带般的河流。那一座座小石桥,装点着瑶乡的天然美色,象征着瑶乡的光明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