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中国农村四十年》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6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中国农村四十年》序
何康
1949—1989年,新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着许多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不少曲折的艰辛。然而,比较起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农业史,这4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时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由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联合编著、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村四十年》问世,无疑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新中国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蓝图实际上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描绘的。40年间,亿万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生产关系入手,通过体制变革、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等手段,使我国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并牵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认真总结了前期农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党和国家制定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政策,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流通体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使农民、农业、农村的命运同国民经济的整体更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道路。
改革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的主题。我们一方面本着改革、求实、创新、发展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另一方面将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增长视作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民获得了自主权利,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村正在走向繁荣。尽管发展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我们也为发展中的某些波折和失误而反思,但从总体上观察,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各方面的确是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
正是依据上述背景,《中国农村四十年》采用了资料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融数据和史实为一体,从宏观的角度列举和分析了新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历史变迁特点和农村发展的主体线索,并且在不同的章节分时期、分层次、分区域地记述了如下几大问题:一是形成新中国农村发展基本轨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二是对农业经济制度和技术制度变革的评价;三是以农民的收入变迁、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线索,重点分析了引发农村改革的社会经济原因;四是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分析了与此相关的社会发展问题。编者充分肯定了新中国农业依靠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和现代农业适用技术相结合取得的巨大进步,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功,以及作为基础的农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由于某些主观和客观原因导致的失误并不讳言,客观地进行了较公正的评价。就此而言,这本书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撰写新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的。
准确地把握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是困难的,而要对此进行“准确的”评判更非易事。《中国农村四十年》的价值在于为每一位愿意了解新中国农村发展的热忱读者和希望研究中国农村的学者,提供了一部较完整的基础性资料,供有志者研讨评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