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传统产业的新篇章——记农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传统产业的新篇章
——记农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
本报记者 江夏
在许多人眼中,我国的农业是最古老、最封闭的产业。可是谁能想到,在对外开放方面,农业,居然成为起步最早、成就最显著的部门之一!不过10年功夫,中国农业已经走出“房前屋后”的狭小天地,向全世界敞开了交流合作之门。
(一)
农业也要利用外资、争取外援?!改革开放之初,不少人对此疑虑重重:泱泱农业大国,难道侍弄庄稼,还要“洋”人教,喂鸡养鱼还要用“洋”钱吗?
尔后,大门渐启,人们的眼界也随之开阔。30年独立于世界农业体系之外的结果是,当我们的大部分地区还用“一把锄、一把籽”的传统方式耕作的时候,遥感技术、生物工程等一系列层出不穷的科技新成果正给世界农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创造的生产力天差地别。要缩小距离,只有下决心学人之长,奋起直追。
开放之后,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网箱养鱼、胚胎移植、塑料大棚、秸秆氨化、高效低毒农药、滴灌喷灌等许多先进技术经验。有不少技术已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地膜覆盖技术,本世纪中叶就已经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兴起。可是直到70年代中,我国多数农民还不知道地膜为何物。1979年,我们才从东邻日本引进了这项技术。几百亩,几万亩,几百万亩,不足10年,我国目前年推广面积已达数千万亩,并且广泛应用于玉米、花生、瓜菜、棉花等40多种作物。这场“白色革命”,使我国处于干旱、高寒地区的大片中、低产田以30%以上的幅度增产,获得从未有过的好收成。
池塘养鱼,一般亩产500公斤以上就算高产,大水面养殖,亩产才几公斤、几十公斤。而网箱养鱼,这种世界近20年来新出现的养鱼技术,像笼养鸡一样地把鱼高密度地养在网箱内,用自动化投料等方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目前亩产最高纪录已超过9万公斤。我国引进这项技术也不过10年,现在已经在19个省、市、区推广。北京海子水库网箱养鱼亩产超过7万公斤,居全国之首。
(二)
加强农业,要开发资源,改善条件,引进技术,更新设备。可是钱从哪儿来呢?10年动乱之后,国家大病初愈,百废待兴,能有多少钱用到农业上?要使我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外力不可不借。
我国农业较大规模地利用外资自1980年始,现在,已与90多个国家有了经济技术方面的交往,先后与一些国际专业机构和20多个主要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到1988年,农业通过多条渠道、多种方式利用外资总额达30多亿美元,其中仅农业部牵头利用和接受的外资、外援就达18.6亿美元,而且大部分是无偿援助和中、长期优惠贷款。这笔数量可观的“洋”钱,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因大多外资都需要国内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所以外援又促使分散的国内资金在一定时期内,集中用于某个地区某个项目,从而明显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重点地区的宏观战略相结合,数百个项目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实施,涉及农林牧副渔、城市供应、乡村建设、智力开发等各个方面。许多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农业基本建设的骨干项目。黑龙江、内蒙古、河北三省(区)8个县(旗)严重退化草场的大面积改良;湖南南山、海南东方、广西黔江、山西沁水四大示范牧场的建设;三江平原低洼易涝的百万亩沼泽、荒地开垦改造;甘肃大型水利工程的渠系配套;江西红壤土地带的开发;陕西米脂的流域治理;还有广东的橡胶项目、8大城市的淡水养鱼项目……每个项目的实施都给这些地方带来明显变化。
过去,我国一些大城市牛奶供应紧张,连病人、老者、婴孩的用奶都难于保证,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提供了价值6400万美元的奶粉、黄油,我们用这批物资的销售收入扶持农场、农民发展奶牛,扩大乳品加工能力。几年时间,京、津、沪等一些大城市郊区奶牛业迅速发展,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吃奶难”问题已基本解决。
黄淮海平原大片低产田易旱易涝,群众生活长期窘困。有关方面利用世界银行的6000万美元贷款,加上国内配套资金在山东、河南、安徽的3省9县,组织群众打井、挖渠、建排灌站、造桥修路、植树种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造了300万亩盐碱地和砂礓黑土。5年间,粮、棉、油亩产提高了1倍,农民人均收入从不足200元增加到400元以上,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目前,他们又用回收的9000多万元资金,搞起了新的农业开发项目。
与资金同时引进的还有大量高效化肥、农药,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养鸡、养兔等设备以及瘦肉型猪、长毛兔、非洲鲫鱼、扇贝等良种。
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在全国重点装备了9个农业科研中心和7个重点农业院校;2600多名留学生、近500名农业访问学者被派到十几个国家学习、进修和合作研究;在实践中,我国自己的项目管理队伍也在成长……这些虽然难以用一时的经济指标衡量,但必将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影响。
(三)
开放合作,并非单向引进;农业对外开放也是有进有出。改革10年,我们把大笔外资用在农村的同时,农村各业自身的创汇能力也大大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在总量基本自给的情况下,开始参与国际交换,进行品种调剂。以各种名、特、优、新产品为主的出口农产品(包括畜产品、水产品)基地星罗棋布,遍及全国。
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已占国家出口贸易收购总额的4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乡镇企业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一支重要力量,成千上万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到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直接或间接出口创汇额和劳务收入已达8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16.8%。
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向外向型转化。沿海一些省市农口的“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业务发展很迅速。
我国输出的不仅是“硬”件,而且有“软”件。特别在生物技术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日本与我合作,在品种资源丰富的云南进行水稻杂交,选育高产、抗病、耐寒的新品种;我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作为专利转让给了美国;中国种子公司与国外合作繁殖瓜类、茄果类杂交种子,向第三国销售。
为了让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独特技术造福于人类,我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等合作,在国内建立了一些农业专业技术国际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专门人才。
有的国家已出现了中国农民办起的农场,苏联也留下了我国种菜种瓜能手的足迹。我国先后派出数千名常驻专家和工作人员,在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实施了数百项农业发展项目。我国的生物防治、茶叶栽培,间作套种制等许多技术已经在不少国家推广。
中国农业已走出封闭,向天宽地阔的新时代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