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从农民到技术工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5-28
第2版()
专栏:

从农民到技术工人
新华社记者 李人怡
淮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已经修成了。为时一年多的建库工程中,有三百多个这样的人:他们原来都是种地的农民,初到工地时,他们只会挖土、挑土;但后来他们手里拿着大锤、钳子等工具,整天活跃在铁道上、电杆上和桥梁上。随着建库工程进展,他们在参加交通组和机械组线工班的工作中,从工人同志那里学会了成套的技术。一年来,他们在工地上铺设了二十二公里轻便铁轨,架设了约七十四公里的电线,修建了七十多座临时的桥,修筑了十多公里公路。此外,他们还作了修电灯、打桩、移轨道许多突击性的工作。
板桥水库开工时,技术工人普遍不够。当时工程领导上和工人同志研究后,便决定从各县治淮民工中抽调一批优秀的民工学习技术。这一批民工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开始时他们对学习技术多从好奇心出发。他们看到:发电机一开工地上无数只电灯就睁开了明亮的眼睛,一盏电灯比他们家里的小油灯不知亮到多少倍。抽水机“咯咯”一响,水管就“哗哗”地冒出大股水来。十几辆装石头的斗车,几个人用力一推就在铁道上飞跑……等。但是,这时他们也遇到不少困难:大锤子不知怎么拿,电线不知怎样接,铁轨不知怎样放,他们深感干这些活不如抬土容易。有的民工泄气地说:“这要学到啥时候才能学得会啊!”
工人们了解到民工们学习技术的困难,也懂得自己在祖国建设事业中所担负的重大责任。每个人都乐意耐心地帮助民工学会技术。电工戴景春说:“我们帮助民工学会技术,将来才能有更多的技术工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工人在教民工学技术时,先对民工讲清各种技术的原理和性能,采取先看后做的方法。有的民工看不懂、学不会,工人就画图解释,抓着手教他们。工人这种耐心负责的精神感动了每个民工,使他们很快由缺乏信心变得连吃饭、走路、休息,时时刻刻都在操心学技术。他们嘴上念着,心里记着,手还在地上划着。线工班民工许宏田说:“咱操心学技术,夜里做梦还爬在电杆上接线呢!”
就这样,他们学会了铺路、架桥、架电线、装修电灯等技术。他们在建库工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智慧,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作出很大的成绩。例如开始接轨时,民工们各拿一个工具,不知先从那里下手,六个人费了很大力气才接上了一条轨。后来工人同志发动他们出主意改进工作方法,结果民工刘正富按步就班,手脚并用,一个人就能把轨道接上。推斗车经过岔道时需来回攀道,既麻烦又容易使斗车出轨。工人和民工研究后想办法在岔道中间用两根短轨做成十字道,既不用攀道,又保证了安全。
建库工程中,工人和民工在工作上、在生活中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平时工人对民工的饮食和冷暖也非常关心,有的把自己的衣服借给民工穿。遇到民工中有受伤或生病的,工人总不断地到医院去探望。民工们对工人非常尊敬,都亲热地称技工为“师傅”。有时民工们看到工人在很远的地方架线,吃着冷馒头,他们立即把自己的热馒头送过去。
民工们在建库工程中,都深深地认识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交通组民工王家清说:“咱过去认为工人和农民是两个班儿,各不碍事。现在才知道两下是离不开的。工人帮助我们治好淮河,不但眼前享到幸福,而且子子孙孙都永远幸福。”工人对民工的勤劳勇敢积极学习技术的精神也很敬佩。电工王福林说:“大风大雪中,民工们手冻僵了,呵一口气还是继续工作,爬电杆累得满身大汗还是干,下工时又互相交流经验,深夜里还在电灯下继续研究,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