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十年扶贫规划 七年大见成效 “三西”绝大多数农民已得温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9
第1版(要闻)
专栏:

十年扶贫规划 七年大见成效
“三西”绝大多数农民已得温饱
新华社银川10月18日电 (记者王漫沧)我国最大的贫困区——甘肃中部地区和毗连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经济开发和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长期不得温饱的人口已从过去的75%下降到15%以下,20%的人口开始走上富裕之路。
据最近在宁夏召开的国务院“三西”地区工作会议提供的数据:目前,甘肃省中部贫困区20个县,人均占有粮食已由1982年的152.5公斤提高到2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380元。宁夏西海固地区8县人均占有粮食240多公斤,人均收入达210元。
记者在这一地区看到,大多数人家圈里有牲畜,门前有草垛,大人小孩脸上都有了笑容,昔日那种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愁苦相很少见到了。
甘肃中部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共28县,有700多万农业人口长期过着“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的日子。从70年代以来,国家每年要为这一地区回销粮食2.5亿公斤左右,仅此一项财政负担就上亿元。1982年底,国务院决定将以定西为主的甘肃中部,河西走廊商品区和宁夏西海固(简称“三西”)列为全国农业区域性开发建设重点项目,每年由国家拨专款2亿元予以扶持,要求在10年内比较稳定地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7年建设现已取得了显著变化。
——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改善。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带的28县,“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没水的地方走旱路”。在有水利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水地,形成了一批万亩以至数十万亩的新灌区,新发展水浇地77万亩,使这一地区水浇地总面积达到370多万亩,人均半亩。
——区域经济开发已初见成效。最近两年,这一地区开展了淀粉、亚麻、畜产品、地毯、编绣、矿产品六大产业的系列开发,少数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群体已初具规模。今年劳务输出56万人。上述两项创收达9.7亿元,平均每人128元。
——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化。这一地区持续了多年的毁林、铲草皮、乱开荒的现象停止了。经过7年的努力,林草面积累计已达2750万亩,13960平方公里土地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林草的增加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今年的畜产品收入达2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