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造福于民——记山西绛县安峪村党支部书记范国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0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一身正气

造福于民
——记山西绛县安峪村党支部书记范国璋
王伟栋 刘玉栋
一九八九年初春,山西绛县安峪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几百名村民簇拥着一块写有“造福于民”的大木匾,敲着锣鼓,扭着秧歌,一齐涌向党支部书记范国璋家……
前些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看着一个个少钱缺粮、缺人乏力的困难户,范国璋意识到:土地包到户,更需党支部。于是,他接连召开党员、干部会,反复研究壮大集体经济的规划。
一九八四年隆冬,经他一手筹办、投资近百万元的硅铁厂破土动工。
白手起家办工厂,不知会遇到多少困难。在困难面前,范国璋像一头倔犟的牛,背负着集体事业的大车,走了一程又一程。
范国璋的心血没有白流,到一九八八年底。安峪村的企业由原来的三个发展到九个,固定资产由三十万元增加到四百二十万元,总产值增长十七倍,利润翻了四番半。
在范国璋的上衣口袋里装着一个精小的塑料本,打开小本,上面清楚的写着一个个贫困户的情况,谁家房子要修,谁家儿子要娶媳妇,谁家粮食不够吃,谁家炕上躺着病人,这些,他都了如指掌,时时挂在心上。
村民范振珠,种着八亩地,没有牲口常发愁,想买牛又没钱。范国璋知道后,主动到附近的晋南电厂给他找活干。范振珠干了一年临时工,买牛的钱不发愁了。村里有个五保户老人,支部研究后,生活由民政主任专管。
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范国璋是个铁铮铮的汉子。六年来,范国璋亲手办起八个企业,年利润二百多万元,但在这些企业中,没有一个支委入股分红。平时在厂里,只要没有客人,范国璋同普通工人一样,吃饭掏票。四年来,他的基本工资没变,收入同普通工人不相上下。
一九八五年,为了缓解乳化油积压严重问题,村里规定每推销一吨乳化油奖给三百元,范国璋先后卖出一百吨,应得奖金三万元,可他一分钱也没要。在他的影响下,支委们没有一个人去领奖金。
去年春天,安峪村生产的硅铁销路空前走俏,找范国璋买硅铁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搬来彩电,有的给他暗塞红包。对此,范国璋逐个顶了回去,他在支委会上说:“咱们都是干部,群众盯着我们,倒卖硅铁的事说啥也不能干,要不,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在他的带领下,安峪村的五名党支部委员,至今无一人插手硅铁买卖。这几年,安峪村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党支部的威望也在一天天增高:党支部号召交征购粮,不过三天,全村三十八万斤征购粮就齐刷刷地送到粮站;党支部号召计划生育,五年来,安峪村人口绝对地控制在自然增长率以下;党支部成立政治夜校,组织村民们学法律、学技术,每周一次,很少有人缺席;党支部号召义务修渠,马上就会组织上百名壮劳力……范国璋,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党支部书记,他把党的温暖洒在安峪人心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