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方针——兼评“财政赤字无害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0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方针
——兼评“财政赤字无害论”
黄菊波
近年来,在财政政策的选择上,理论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财政连年赤字面临严重困难,应当实行紧缩政策,逐步消灭赤字,以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一种意见则认为,只要经济发展,有点赤字也不怕,甚至提出了用赤字预算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有益于经济发展的观点。本文对后一种观点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国不存在实行赤字扩张政策的经济基础
用赤字预算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不是什么新观点,它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凯恩斯为缓解危机和衰退开的一张药方。但在中国不存在实行赤字扩张政策的经济基础。第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政府和企业都不存在不愿意去投资和提高职工生活而使一部分剩余产品不能实现的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而只有在经济工作指导发生失误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波动;不仅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恰恰是客观上长期存在着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资金积累可能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因而需要人们经常通过国家计划去调节,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求得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平衡。这也就是说,在我们这里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必须坚持量力而行,防止搞国民收入超分配,使建设的规模与国力的可能相适应。如若用扩大赤字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去扩大建设投资,增加职工收入,必然会扩大供需矛盾,引发通货膨胀,干扰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第二,经济条件不同。我国近几年来面临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问题,而是需求过旺,供需矛盾突出。从1984年下半年起的经济过热到1985年出现工业超高速发展,理应进行经济调整,但在一片“软着陆”声中未经着陆而又继续起飞,以致总需求愈益膨胀。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例,1986年在1985年比上年增长38.8%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7%,1987年和1988年又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5%和18.5%,大大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这种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供需差率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提出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无疑是火上加油,而会使我国经济日益陷入财政赤字、信贷失控、货币超量发行、需求过旺、通货膨胀、经济不稳的不良循环中去。总之,在中国用赤字预算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理论上讲不通,实践上绝对办不得。
二、正视财政困难,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方针
改革十年来,经济发展很快,国力显著增强,人民收入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是有目共睹,无可置疑的。但是在这十年中国家财政却经历了从巨额赤字到基本平衡,又从1986年起连续出现赤字的这一由好转到重新出现困难的过程。当1979年出现170亿元赤字的时候,举国上下充分重视财政困难,提出了争取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任务,到1981年财政赤字即降为25亿元。但当1986年因经济持续过热,重新出现赤字,人们提出财政困难的时候,却有人听不进去,不讲量力而行,不搞综合平衡,无视赤字的危害;更由于不让提国民收入超分配,也就无从寻找财政困难的原因与对策,而使财政日益陷入困境。
财政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过热、需求过旺,也必然会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而面临严重困难。首先,经济过热刺激了企业的资金需求,迫使继续减税让利,迫使银行增发投资贷款和由此引起企业还本付息支出剧增,使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中上交财政的比重急剧下降。其次,经济过热,特别是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超高速发展,加剧了资源的紧缺程度及其配置状况的恶化,使总体经济效益下降,国民收入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第三,需求过旺,加上控制不严冲击了流通分配领域中的正常秩序,涨价收入流失和侵蚀国家利税的现象十分严重,如此等等,使财政收入处于低增长、负增长的状态,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又把各项财政支出抬了上去,特别是用于平抑物价、保障职工生活的各项支出和补贴迅猛增长,由此,在财政收入低增长、负增长与财政支出刚性和必不可少的增长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尽管年年从紧控制支出,仍然年年入不敷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我们应当正视财政困难。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赤字,实际上是分配超过了当年新创造的国民收入。在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可以弥补的情况下,其后果必然是扩大供需缺口,增发货币,物价上涨,最终会危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1986年以来的财政困难还不仅仅表现在财政赤字上,而且由于财力拮据,也使财政支出结构日益向保消费性支出和社会发展支出倾斜。国家财政已经没有多大财力可以用来增加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投资,难以支持改善这些薄弱环节而使国民经济潜伏着各项比例关系日益失调的危险。
财政收支平衡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针。财政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键,建立在财政平衡基础上的综合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久、稳定、协调的发展。在当前深入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的时候,努力增收节支,压缩和消灭赤字尤为重要。坚持财政收支平衡,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包括肃清赤字无害和用赤字预算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有益于经济发展等错误观点的影响。
三、缓解和扭转财政困难是可能的
我们应当也有可能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从增收和节支两方面采取坚决措施,逐步缓解和扭转财政困难。解决财政困难的出路主要有三条,一是调整国民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调整分配政策,进一步集中资金;三是切实整顿分配秩序,把该收入的收上来,该压的支出压下去。这样就可以逐步地把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现在的19.3%提高到28%。在当前治理整顿时期,要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如压缩过大的社会总需求,降低物价上涨幅度;调整产业结构;整顿经济秩序,应把重点放在整顿分配秩序、调整分配政策、强化管理上。
(一)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工作。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手段,全体公民和企事业单位都要树立纳税观念,自觉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按照税法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要集中税权,任何部门、地方不得越权减免税收。要清理整顿减免税,不该减免的应予纠正,已经到期的一律照章纳税。切实强化税收征管工作,对各种偷税、漏税、抗税行为,坚决进行查处。坚持依法治税,不仅可以制止偷、漏、逃、抗,增加一大笔财政收入,而且可以大大强化税收的调控作用,克服分配不公,促进企业公平竞争,把企业的工作重点真正转到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上来。
(二)严肃财经纪律,整顿企业财务分配秩序。
企业财务分配是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环节,一切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分配制度,这是正确划分补偿基金与国民收入,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和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分配关系的前提条件。要严格遵守成本和经营费用的开支范围,不得乱摊乱挤成本,也不得虚报利润骗取奖励。要坚持执行国家核定的各项专用基金的提取比例,不得擅自提高和变相提高提取比例。企业的财务收支必须如实入帐,严禁转移收入;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工资制度,制止乱发滥发奖金、实物、津贴的现象。要清理涨价收入,该纳税的纳税,该上交的上交。要严禁各种摊派和乱收费现象,切实保障企业自主权。确立正常的规范的财务分配秩序,有利于制止乱拉乱扯资金,防止国家收入流失,也有利于强化约束机制,增强宏观调控作用。
整顿分配秩序还必须同整顿流通秩序结合起来,在清理和整顿各类公司的工作中,切实清缴、追缴各种违法经营收入。
(三)深化改革,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
江泽民同志指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挖掘企业的潜力。企业承包制,在增加生产、培养企业家队伍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许多难点,急需完善。要积极进行税利分流试点,试行税后利润承包责任制。对于在新的一轮承包中继续实行递增包干的企业,要实事求是地核定上交基数和递增率,积极试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完善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努力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强化预算管理,从严从紧控制支出。
各级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具有法律效力,各项支出指标只能节减,不得超支,更不能随意批条子增加支出。年度预算执行不应再开新的减收增支口子,必须变动的也应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要实行各项财政支出使用的追踪反馈责任制,努力避免损失浪费,提高效益。要整顿财政补贴,对各种价格补贴和政策性亏损补贴,实行严格的定额补贴和总额控制,对于虚报冒领或挪用价格补贴的行为,要严加查处。
(五)坚持艰苦奋斗,反对铺张奢侈和腐败现象。
近些年日子好过了一点,就提倡高消费,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不健全,以致多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奢侈铺张之风愈演愈烈,以权谋私、贪污盗窃、行贿受贿现象也滋生蔓延,这不仅浪费和侵蚀了国家的大量资财,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极坏的政治影响。要切实进行艰苦奋斗、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教育,狠刹奢侈铺张之风,坚决惩治腐败。财税部门在加强自身队伍廉政建设的同时,要强化资金管理,从预算核定到执行,都要精打细算,严格把关,既要谨慎花钱,又要使各项支出发挥最好的效益。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清理各种帐外资金。做好这些工作,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对于消除腐败,刹住奢侈浪费,加强廉政建设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总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努力缓解财政困难,并通过促进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根本上克服财政困难,提高财政对改革和建设的支持、调控能力创造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