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治理整顿初见成效 面临形势依然严峻——一至三季度国民经济发展简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1
第1版(要闻)
专栏:

  治理整顿初见成效 面临形势依然严峻
  ——一至三季度国民经济发展简析
编者按:经济形势如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的这份报告对此作了有说服力的分析,既指出了整治的成效,又讲明了新的困难,并且为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报告中提出的“继续控制总量,推动结构调整”,尤其值得重视。
今年1至3季度,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进一步开展,有效供给继续增长,结构有所改善,社会需求得到初步控制,货币回笼较好,物价涨幅逐月回落,社会供求矛盾有所缓解,整个经济正朝好的方向转变。但前几年经济过热造成的社会总供求不平衡格局仍未打破,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随着治整工作的深入,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潜伏矛盾逐渐显露,前进中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治理整顿的成效
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继续增长”、“四个初步控制”和“一个明显变化”。
“一个继续增长”:
——国民经济继续增长。初步测算,1至9月国民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5%。从农业生产看,尽管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今年夏粮创历史最高水平,早稻喜获丰收,夏粮、早稻合计比去年增产351万吨。按生产年度计算,到9月末,国家已收购粮食比去年同期增加495万吨;其中合同收购增加327万吨。秋粮播种面积扩大,除东北三省和华北部分地区因灾情严重将减产外,其他主产区大都可望增产。肉类生产保持增长势头。水产品、鲜菜、鲜果、蚕茧生产普遍好于去年。从工业生产看,1至9月,全国工业总产值96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比去年同期的增幅回落8.6个百分点。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5995亿元,增长5.2%;集体所有制工业3213亿元,增长12.5%(乡办工业1441亿元,增长17.4%)。
“四个初步控制”:
——固定资产投资得到初步控制。一是经过清理,全国已停缓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万多个,可压缩今后投资675亿元;二是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1至9月,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开工5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一万多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3;三是压缩投资取得进展,1至9月,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26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97亿元,压缩7.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74亿元,下降5.2%;更新改造投资349亿元,下降17%。如果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压缩达20%以上,是1982年以来所没有的。投资结构有所改善。1至9月,能源工业投资336亿元,在总的压缩环境中仍增长5.3%,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3.5%上升到26.7%。原材料、交通、农业、文教等部门投资比重有所上升。楼堂馆所建设得到有效控制,已有2500个项目停缓建,可压缩今后投资260亿元。但与计划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消费需求增长得到初步控制。1至9月,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7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其中奖金支出3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7%,比去年同期的增幅下降19.9个百分点。银行对乡镇企事业工资性支出125亿元,增长11.3%,比去年同期的增幅下降22.4个百分点。社会集团消费品购买521亿元,仅比去年同期增长6.2%。上述消费需求,如扣除物价因素均为负增长。全年零售市场商品供需差额将由去年的800亿元缩到400亿元左右。
——银行贷款得到初步控制,现金收支明显好转。由于大力开展保值储蓄、严格控制信贷和货币投放,9月末银行信用社存贷差比年初缩小298亿元。截至9月末,银行净回笼货币51.6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净投放396亿元。
——物价涨幅逐月回落,通货膨胀势头得到初步控制。1至9月预计,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升22.3%。其中4月上升25.8%,5月上升24.3%,6月上升21.5%,7月上升19%,8月上升15.2%,9月上升13%左右。今年以来市场物价变动的主要特点是:(1)新涨价因素较少。1至9月,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中,新涨价部分仅7.6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去年同期水平。(2)城镇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涨幅回落大,由1月份的26.2%回落到8月份的8%。(3)副食品价格基本稳定在去年12月水平。
“一个明显变化”:
——国内市场比较平稳,由过去消费者“抢购”转变为工商部门“让利推销”,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伪劣商品、乱涨价和倒买倒卖现象减少。1至9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0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下降8.2%,这是近十年从未有过的。
对当前经济生活中若干问题的看法
前九个月经济运行轨迹表明,从宏观上看,治理整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展态势基本是合理的,正朝着预定方向前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一、工业速度陡落。进入第三季度以来,工业增长速度逐月放慢,与去年同期相比,7月增长9.6%,8月增长6.1%,9月仅增长0.9%,是近十年来同期增幅最低的一个月。预计第四季度工业生产仍将缓慢增长。出现这一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从经济因素看,首先是压缩投资、控制消费等措施逐渐见效,减轻了市场对工业的压力,表现在加工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和高档消费品出现滞销,生产有所控制,乡镇企业生产也明显降温。其次是前几年工业过快增长造成工农业比例和工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调,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逐渐增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产明显减慢,缺电、缺煤、缺原材料造成一些地区生产难以正常组织,开工不足。再次是资金紧张,企业周转困难,相互债务拖欠逾千亿元,影响生产要素的正常合理配置,势必制约生产发展。从非经济因素看,主要是目前一些基层企业对政策理解有偏差,存在疑虑。厂长们组织生产积极性不高,采购人员不愿外出,“等政策、等办法”现象增多,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9月份工业生产陡降的重要原因。综合起来看,近几个月工业速度的跌落是建立在去年同期工业超高速的基础上,平均速度还不低,工业生产水平也比较高,9月平均日产值比上月还增长5.6%。特别是在速度回落过程中,产业结构趋向好转,能源、电力、原材料、支农产品生产增幅稳步回升,因而是基本正常的,它是各项治理整顿措施见效的必然结果。要充分看到工业生产的降温,为调整结构和提高企业素质提供了契机。当然,也要防止和纠正各种非经济因素对生产的影响,保持工业生产的合理增长。
二、市场销售疲软。入夏以来,尽管让利销售风席卷全国,价格优惠5—30%,但消费者购买热情依然不高,国内市场呈现逐月疲软态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去年同期相比,7月增长7%,8月下降0.7%,9月下降1.1%,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下降幅度更大。大多数商品销量都呈下降趋势,这是近十年从未有过的。市场销售疲软的原因:一是提高存款利率、实行保值储蓄、社会集资和发行债券等转化了一部分购买力,加之今年市场供应较好,群众由“购物保值”转为“储蓄保值”,冲动性购买行为明显减少。1至9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净增1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24亿元。二是去年群众超前超量抢购对市场的滞后效应开始显露。如彩电、冰箱、洗衣机、棉布、呢绒、肥皂、洗衣粉等去年的抢购热门货,今年1至9月市场销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40%。三是廉政建设改善了社会风气,公费旅游、吃喝及乱发钱物现象减少。四是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过高,产品质量不好,品种不对路,也抑制了一些消费。另外,面对部分商品价格的回落,居民消费心理有所变化,持币观望增多。我们既要看到目前市场疲软是治理整顿措施见效的必然反应,是改变不正常的过旺消费的结果,部分商品的买方市场出现,有利促进结构调整。但也应看到,市场销售疲软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首先是商业库存和工业库存都出现超储积压现象,如果按照1984—1988年平均增幅匡算,目前工商企业库存超储500亿元左右,工业企业新增流动资金大多数压在仓库,这也是造成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影响银行商品性货币回笼,造成潜在消费需求对市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1至9月,银行商品性回笼比去年同期增加293亿元,仅增长7.6%,占全部现金收入增量的比重只有15%;而同期信用回笼增加1215亿元,增长39.6%,所占比重高达62%。这种格局长此下去,是不利于经济稳定的。
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至9月,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仅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实现利润下降16.2%);亏损企业亏损额到上半年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9月末累计98亿元,增长1.2倍;可比产品成本超支20.1%;企业拖欠税利达7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5亿元。商业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利润下降,费用提高。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企业经营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35%,百元商品销售费用提高2%。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生产不景气和压缩投资的影响,企业的速度和规模型效益减少;二是受整顿流通秩序,控制物价上涨的影响,企业的不合理的涨价型效益有所减少;三是受外部乱摊派、乱收费、乱加价影响,企业的一些效益流失了;四是受经营管理放松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型效益有所下降。
四、财政、外汇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受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和物价补贴增加的双重影响,今年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完成全年预算任务艰巨。
受出口货源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和5、6月间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影响,今年外贸逆差扩大,非贸易外汇收入不理想,全年外汇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1至9月,海关进出口总值7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其中出口362亿美元,增长10.6%;进口427亿美元,增长17.7%。扣除来料加工、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和无偿赠送等不收付外汇的项目,进大于出39亿美元。到9月中旬止,非贸易现汇收支顺差额21.7亿美元。
此外,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徘徊局面。随着治理整顿工作的深入,劳动就业的压力也将趋向突出。
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增加了今后经济工作的压力和难度,是过去几年积累起来矛盾的暴露,也是紧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治理整顿工作的一种阶段性效应。另一方面,又给经济治理提供了机遇。目前经济治整工作已进入了总量控制下的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关键阶段,如何渡过这个时期,对整个治理整顿工作效果和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抓住有利时机,继续控制总量,推进结构调整
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应在坚持总量紧缩的前提下,进一步治理整顿,提高实际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把握时机,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宏观紧缩。今年以来控制需求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仅仅是初步缓解了当年的供求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总量紧缩任务仍相当艰巨,要充分认识治整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前一时期治理整顿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坚持总量紧缩,防止“半途而废”。继续做好银行信贷、财政支出的控制工作,第四季度贷款投放要适度,不宜过猛,投向要合理,坚持以总量紧缩促结构调整。与此同时,要继续开展廉政建设,各级党政机关及领导人要做廉政建设的表率,带头过几年紧日子,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振奋民族精神。
二、要认识农业连续五年徘徊的严重性,花大力气,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近期要重点做好农产品收购和秋冬播工作,落实收购资金,坚决不打“白条”,以保证农副产品收购,活跃农村市场。继续动员各方面力量,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搞好今冬明春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涝能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夺取明年农业丰收。
三、适度倾斜,有保有压,争取工业生产的合理增长。要充分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骨干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有重点有步骤地集中一部分资金、物资、运力等择优支持能源、重要原材料、支农产品、出口产品和适销对路的轻纺产品等重点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有关经济政策界线,发挥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促使眼睛向外转为眼睛向内,搞好内部挖潜工作,调整结构,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改进服务。
四、改进管理,控调结合,切实改善投资结构。一方面,要加强投资的计划管理,适当集中审批权限,并认真做好对已决定停缓建项目、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的督查工作,严格政纪,违纪必纠。另一方面,要区别对待,强化投资结构的调整工作。一要切实集中一部分资金做好重点项目,尤其是农业、煤炭、电力、交通和重要原材料项目的建设工作,清理工程款拖欠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合理工期进度,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二要适当增加大中型骨干企业用于产品更新换代、提高质量的更新改造投资,加快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三要进一步压缩一般性加工工业和楼堂馆所建设。四要加强对市政建设和商品房投资的管理。近几年,县改市、市升级等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市政建设大量铺开。在调整时期,应暂缓新建市的审批。商品房建设今后应加强管理。
五、加强工商合作,积极疏导,改进市场销售工作。目前市场疲软,除少数长线商品外,多数商品仅仅是相对剩余,对市场的潜在压力还在增大,整个市场供求紧张的矛盾仍未消除。因此,一方面,国家要积极帮助理顺工商之间的关系,区别对待,搞活产销。建议适当筹集一部分专项资金,贴息支持国营商业企业收购人民生活必需品等有利国计民生的商品,作为国家储备,以发挥国营商业的“蓄水池”作用,既可保证明年的供应,又可以促销增产,提高效益。另一方面,要采取灵活措施,疏通渠道,合理引导居民消费。
六、整顿秩序,加强监管,严格控制市场物价上涨。尽管今年以来市场零售物价涨幅逐月回落,但价格总水平仍然居高不下,物价涨幅的回落主要是靠强化行政干预和增加财政补贴,潜在的涨价压力仍然比较大,稍一放松,有可能导致新的一轮涨价,影响市场稳定。与此同时,市场秩序混乱局面尚未根本治理,违法现象仍多。因此,要继续把整顿流通秩序放在重要位置,逐步恢复正常经济秩序,促进正常的经营活动的开展。要继续严格物价管理权限,未经审批,不得随意涨价。要在控制物价过程中,把握时机,切实理顺一些不合理的价格关系。
七、创造条件,增加出口,大力压缩进口。要努力增加出口资源,在改进外贸体制的同时,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品种结构,努力开拓新市场。同时要加强进口商品替代工作,压缩那些高档消费品和一般产品的进口,节约外汇。要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改善利用外资、旅游、国际援助等非贸易收入状况,缓解外汇紧张的矛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