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在忧思中奋进——电视剧《百年忧患》品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1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在忧思中奋进
  ——电视剧《百年忧患》品评
  弘石
随着电子合成器奏出的沉思般的音乐,画面上出现了一双脚的特写:这双脚穿着已经破旧的布鞋,艰难沉重地在崎岖的山路上移动。当镜头拉成全景又切换成近景时,我们看到年过半百的主人公,神情中透出深深的忧虑……
四集电视连续剧《百年忧患》(石零、张凡编剧,张绍林导演)的剧情一开始,便向观众传递了一种令人关切的忧思。
在我们这个文化古国,有着引以自豪的重教传统。然而,今天的农村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现状却令人堪忧。用不了多久,教育滞后所造成的后果,将影响民族素质和掣肘经济的发展。这岂止是“百年”忧患呵!
可以看出,创作者并不想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相反,他们的创作激情恰恰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忧患,来自于变革现实的愿望。正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创作者从现实中发现和领悟审美诗情,从而成功地完成了作品的艺术创造。
《百年忧患》的成功之处,首先体现在叙事内容对故事原型的超越上。本剧是在一个集资办学的先进事例基础上构思而成的。但是,创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报道和浮泛陈述的层面上,而是开阔视野,让思维的触角去发掘出更深一层的艺术内涵。这样,我们看到,作品中不仅描述了集资办学的过程,而且将之与广阔的背景交织起来进行表现,从而凸现出一种更加厚重的情感冲击力。
如果说,在沉重的忧患之外,创作者仍然力图在忧患中促人奋进的话,那么,这一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对齐修文这个主人公的成功塑造来负载的。这是一个在我国电视剧创作画廊中有着独特价值的艺术形象。这位地区教育局的干部,虽然年过半百但依然不辞劳苦地奔波于山野乡村,凭着一颗赤诚之心和一副演讲口才,感动和说服了农民自己筹资办学兴教,使黄土高坡上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我今年58岁了,黄土埋了大半截的人,工资够花了,我也不想发财,也没有人跟我说:齐老师,你做一次报告就给你五元钱。”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齐修文牺牲安逸而穿行于穷乡僻壤的呢?是一种变革现实的使命感,一种不尚虚名、但求实干的献身精神。这就是齐修文形象所闪亮的现实光辉!
这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电视剧,其艺术创造上的成功之处,还不仅仅止于上述一二。它在风格样式的边缘性、非叙事性视听信息与叙事结构的统一复合、演员对具体情景和心理的把握等方面,都有着可贵的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