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严肃的文化史著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1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严肃的文化史著作
  禾戈
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史》(第一卷)的精美的封面与彩图之后,有一页“顾问、学科主编、副主编”的名单。这是一个“华丽的阵容”。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各有专长的学者的参加撰写,这部“直接表现‘中华文明’主题的大型学术著述”才有了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这部勾勒中华上古文化的第一册中参照与引述了相当多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也吸收了不少文化人类学的资料,前者如以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遗迹及塑像论述北方文化与生殖崇拜,以河姆渡出土的牙雕小盅证明丝织及养蚕的时代,以山东莒县凌阳河出土陶器符号及其暗示意义推测上古天文学知识等等,这样,这部书便与实地考古大体保持了同步,使它具有了最新的参考价值;后者如以海南黎族、云南佤族、景颇族、苦聪族取火方法拟测上古人用火方式,用鲜族手拍舞、彝族烟盒舞、达斡尔族阿罕拜舞、纳西族哦仁仁舞推想上古击节拍打载歌载舞的形象,以纳西族的飞石索、普米族的果穷、彝族的别尔、藏族的蜂蝗石子带来考订出土石球的用途等,尤其有趣的是凉山彝族老农在播种季节观测太阳方位以授农时的那一则资料,它更能帮助我们了解上古“观象授时”的情况,这样,人们对消逝已久的上古文化便有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系。
无疑,众多学者专家参加撰写使这部著作开掘得很广很深,但同时众多学者专家的参加撰写又使得这部书不得不分门别类,把一个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的中华上古文明分割成若干块。这种集体撰写无法避免的弊病早在千余年之前就曾被刘知几《史通》批评过,但至今也还是难以避免。从数十年前柳诒征写《中国文化史》起,到现在各种有关文化史的教材、专著、丛书一直沿用分类描述形式的习惯的沿袭与影响,又使得这种写法似乎有了天经地义的理由,常常使人们忘记了文化史应该有一个“主脉”或“精髓”。显然撰写者也察觉了这一问题,特意设置的第一章《中华文明的文化地理环境》与第二章《多源的史前文化》,就是“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来表述中华文明形成的大背景及其过程的”,但文化地理环境和多元起源是否能表现中华上古文明与其他类型文明的差异,是否能有说服力地预示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路向,还未有定论。不过,有总比没有好,至少撰写者安排的这两章使各门类的叙述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总说。
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大规模的文化史著作,《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是成功的,它吸收了近年来文化研究的成果,对上古文明作了公允、客观的描述,为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的源与流奠定了基础。它虽然没有出版于“文化热”的年代,但却为“文化热”之后冷静地进行深入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本严肃的著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