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也谈市场的冷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也谈市场的冷热
  锦力
近一个时期,各地市场由热趋冷,相继出现了某些产品销售疲软的现象。对此,许多人做出这样的分析:这是治理整顿见了成效,流通领域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善的结果,市场虽然看似疲软,实趋稳定。
笔者同意这种分析和基本估价。在这个前提下,还想就这中间值得注意和担忧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首先,相当一些企业目前为资金短缺、原材料供应紧张所困扰。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加大,必然进一步加剧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企业资金不能循环,无钱购买原材料,有可能影响明年的生产安排。不久前,在太原市举行的1989年秋季全国生产资料交易会上,出现生产资料滞销的新情况,加深了人们这方面的忧虑。
产品滞销或削价处理,还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使亏损面增大。据调查,全国轻工系统21种主要商品中有10种产量下降,8月份工业利润率下降。亏损企业增多,如果用财政补贴维持其生存,补贴数额将增大,特别在明年还债高峰来临之时,有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增大。
还有一些同志对几年来我国首次出现了买方市场持过分乐观的态度,其实还应作具体分析。今年市场所出现的“供过于求”的现象,是有其特殊原因和背景的。一是去年的抢购风潮诱使群众纷纷提款挤兑,把今年的一部分购买力提前在去年实现了。二是银行实行的保值储蓄必须存够三年才能取兑。这样又把今年部分购买力推迟了。但是,从总体上看社会总需求严重大于总供给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据预测,今年年底,我国居民社会结余购买力有可能达6000亿元,可见供求缺口之大。如果只根据目前这种特殊情况作出压缩生产反应,那么明后两年,保值储蓄期限一到,就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抢购风潮。所以,对于目前的市场形势,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而需要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许多人都谈到,目前的市场疲软状况,正是提供了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好时机。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搞好调整结构的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地引导居民消费。鉴于今年市场的特殊情况,是否可以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是工商企业最好能在分期付款方面多动脑筋,想些办法把积存的产品先预售出去。二是银行方面也积极配合,特别是保值储蓄的取兑是否可以再灵活些。
当然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加强管理,挖掘潜力,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