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东北虎出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东北虎出山
  鄂华 陈景河
1984年,长白山脉的各大林业局相继建成,作为“开路先锋”的吉林省林业工程公司无活可干。眼看就要“黄摊”了。
“黄”得起吗?1000多知青待业,近千名女工赋闲,1000多离退休人员要养活,近千户人家无住房……怎么办?这个分布于长白山林区的庞大施工企业,曾为开发深山老林作出巨大贡献。现今“大功告成”,光靠林业上的那点活,已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
“老宋,这几千号人就交给你啦!重整旗鼓也好,到社会上打食也行,你只要想办法替国家养活这些人就中!”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公司经理宋学贤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像只出山虎,带领他的企业以威猛之势,杀向广阔的社会市场。
“林建公司算什么,土里土气的,在林子里架个便桥,修条便道而已。”林建公司刚刚出山时,社会上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这家公司就像饿虎觅食。人家挑剩的“骨头”,他啃;人家看不上眼的“鸡头鸭脚”,他吃。
图珲公路上有座密江大桥,由于江水水质差,不能搅拌混凝土,加上这是一座斜交桥,桥面和桥墩的安装难度大,没人肯接这个活。宋学贤认为,越是别人不愿干的工程,我们干了,才有说服力。他亲自到现场,主持研究施工方案,派出最得力的工程师负责施工。大桥如期完成,质量优良。他们还在桥头石柱上装嵌两块明亮的铜牌,刻上了施工单位的名字。
“这么好的桥竟是林建公司干的”,人们从怀疑到信任,看到了林建公司的实力。在众多竞争对手面前,珲春电厂筹建指挥部也选中了林建公司,把通向电厂的英安大桥、输煤灰管线桥和水源地等工程都交给了他们。
白河刨花板厂是国家重点项目,全套设备从西德引进。投资近亿元。主车间30米跨度,近200米长,单层高度超20米,单个构件超20吨。这个工程一开始就内定要一家建筑公司来干,几乎没有竞争余地,人家不仅力量雄厚,而且刚刚建成同等规模的一个刨花板厂,工程质量和进度都很使甲方满意。人家认为林建公司根本干不了这么大工程。
宋学贤早就想摸个大工程干干。他决心虎口夺食。工程从委托设计,审查方案,到招投标,一直有林建公司的人在进行“项目跟踪”。1987年7月,设计部门和生产厂家在北京召开设计方案审查会。宋学贤亲自出马,带了两个工程师赶到会场。这位不速之客笑容可掬地讲了一番哀兵必胜的道理。他果敢地提出:“我们就喜欢干可比性工程,我保证三条:工程工期再短半年,质量再好一分。怎么样?”
就这样,几乎无法到口的肥肉,他们吃到了。公司派出第一副经理亲任总指挥,施工速度快,质量好。厂方在表彰大会上给以高度评价,认为:“林建公司的确过得硬,不愧是特别能战斗的工程公司。”
林建公司闯出一条生存之路,在吉林省的三个地区拿到了十项重点工程。延边八大工程,他们就拿到了六项。这时候,建筑行业的同行们才如梦初醒,惊呼“东北虎出山了”。
“东北虎”的胃口很大,似乎不满足现有的市场。他们把眼睛瞄向国外,看中了苏联的西伯利亚,毫不犹豫把珲春通往苏联口岸的长岭公路工程揽了过来,还有苏联境内的35公里公路工程。去年11月下旬,他们的车队迎着纷飞的雪开上边境。大翻斗车哈哈一上阵,珲春人大开眼界,异常欣喜,为林建的力量和效率所折服。
林建公司从长白山绿色的摇篮中走出来,又将投入西伯利亚大森林中去。他们走向广阔的社会市场,不仅保住了这支林业队伍,而且经济效益可喜。1988年总产值突破6000万元,为1984年的三倍多;实现利润提高到四倍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