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金银收兑市场混乱探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2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金银收兑市场混乱探源
金银是国家重要的外汇储备,是国际贸易的清算手段。然而,近几年来,国家正常的金银收兑渠道受阻,民间黑市猖獗,金银收兑市场出现了严重混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宣传不力。国务院1983年6月15日发布了金银管理条例,至今已有6年之久,但除个别生产金银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对此根本不了解,有的甚至连中国人民银行是金银管理机关也不知晓。大多数人还认为实行改革开放,金银也可以和其它商品一样自由买卖,这是形成民间黑市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就拿山西省历史上民间金银收兑量最多的临猗县来说,最多一年收兑黄金1万余克,白银120多公斤,银元13000多枚。但1987年以来,该县银行从未办理过一笔黄金收兑业务,收兑白银也微乎其微。
服务落后。目前基层银行金银收兑人员少,素质低,对送上门的生意因不能确定其成色和真假而拒之门外。
价格不合理。现行黄金价格每克48元,银元每枚20元,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和金银首饰出售价。不法分子廉价收回,转手倒卖,牟取暴利,使得民间金银价格越涨越高,造成大量金银“体外循环”。
物价不稳。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目前市场物价不断上涨,储存金银物品比参加储蓄合算,于是抢购金银一度成风,有钱的买,没有钱的也设法借钱买。
管理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金银的机关,但事实上,目前一些专业银行以及供销、公安、物资、工商管理等部门的基层机构,也进行着收兑金银业务。近几年来,山西运城地区出现了来自河南、山东和安徽的个体银匠,他们长期以加工金银为业,当有关部门查及此事时,奇怪地发现这些个体银匠,不仅持有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签发的营业执照,而且还有当地政府出具的各种介绍信、证明信。
打击不力。1987年以来,在临猗县共发现民间私自买卖金银物品及金银走私活动的就有250多起。尽管有关部门曾多次采取打击措施,但金银黑市非但没被取缔,而且愈来愈活跃。 (10月9日《中国消费者报》杨兆忠 张中平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