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小镇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

  小镇今昔
  李善堂
贵州省西南部的晴隆县境内,有一个花贡镇。镇虽不大,但却是这一带方圆三五十里的首镇。在这里居住的有苗人,布依人,还有茶场的干部、工人。
1953年,一批南下的解放军战士,在完成剿匪任务后,受党和政府的派遣,在花贡建立起了农场。当年的花贡,三五户零星人家,七八间破烂草棚,土豹野猪夜夜叫。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花贡的景象像是一个传说、又像是一场逝去的梦。
党和政府在这里花费了多少心血?各族人民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和牺牲?那山坡上一座座墓碑,那一条条的盘山公路,那一幢幢的楼房,那一台台、一件件的现代化的设置都是见证。
往日的花贡十分闭塞,那四面的大山挡住了外面,关住了里面;盐贩子的驮马宛如天使,有几个人知道山外是什么样子?这都是交通不便的缘故。农场的建设者们于建场的同时,就着力解决交通问题。当地的苗族、布依族同胞们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有力出力,有物出物,与农场广大干部、职工一起,日夜奋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修通了至普安、六枝、晴隆等地的公路,如今,车在山上过,人在雾中游,再也不望山兴叹了。
旧社会,这里缺医少药,霍乱、疟疾无情地吞噬人们的生命,据有关资料记载,解放前这里的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农场在这里建了医院,多年来协助地方政府为群众防病治病,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材料,这里人口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全国水平。
据说,花贡在科举时代,曾出过一个姓花的贡生,花贡的名字是否由此而来,无据可考。
但这些年,花贡考出的大学生、中专生确是有据可查的,仅自1977年以来,在花贡茶场学校考出的苗族、布依族大、中专学生就有近百名,更不用说在学校毕业的初、高中学生啦。目前这里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都在90%以上。学校对少数民族子女少收学费、优先解决食宿问题。在校生中,当地少数民族子女几乎占一半。
党的富民政策给这个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这里的少数民族同胞利用山区经济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生活远非昔比。不少人家都置上了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生活用品。赶场天,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热闹得像北方的庙会。小伙子们朝气蓬勃,姑娘们仪态万方,更为小镇添姿增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