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红色土地上的优秀儿女——记闽西民兵艰苦创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红色土地上的优秀儿女
  ——记闽西民兵艰苦创业
福建省龙岩地区是大革命时期一块红色根据地。如今这个老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20多亿元,从1987年以来农村贫困户脱贫率已达87%。在改变闽西这个老区的面貌中,龙岩地区的数十万民兵立下了汗马功劳。
民兵排长张春茂是个硬汉子。他带领11名民兵劈山开路,断水架桥,到深山老林安营扎寨。当闽西版图上必须标上他创建的新村——上杭县古田镇小坑炉村时,这个村7户人家已营造山林1530亩,垦复竹山2450亩,向国家提供木材4400立方米,而他们用剩下的半截子斧头、镰刀、锄头、扁担摆满一个房间。民兵黄祥光所在的漳平县赤水乡黄山村,祖祖辈辈点树枝竹把照明,用人力舂米。他带领民兵攀悬崖、走峭壁,用成千上万根毛竹引来泉水发电,给家家户户送来了“夜明珠”。民兵陈以庭是位“与毒蛇打交道的人”。他跑邵武,上光泽,风餐露宿,广拜名师,自费学习养蛇和加工技术,利用南阳乡丰富的毒蛇资源办起了养蛇场,一次就与武夷山蛇场签订5万元的供给蛇类产品合同。
到1988年止,全地区原有4.36万个民兵贫困户已有4.18万户脱贫。他们一帆风顺者少,历尽艰辛者多,在他们的前辈出生入死战斗过的地方,更高地举起了艰苦奋斗的火炬。
如果单个民兵举起的只是艰苦奋斗的星星火炬,那么,奋斗在闽西大地的许多民兵群体,则形成了改变老区面貌的燎原之势。
在“古田会议”旧址所在地上杭古田镇,近年来以民兵为主体的小企业村村都有。今年,这个镇工农业总产值可达亿元。在当年中央苏区的第一个模范乡——上杭县才溪乡,有“三千榔头八百斧”之说。以民兵为主体的建筑工程队跑汕头、下深圳、去厦门,从老区走向特区,用榔头斧头敲开了富裕之门。在龙岩、在永定,3000多名民兵退伍军人或集资、或自费购买汽车,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运输大军,搞活了城乡经济,加强了闽西与外界的联系。
良好的培养教育、严格的组织纪律,敢打敢拚的作风和年轻力壮的优势,使民兵退伍军人成了闽西各界公认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闽西各县(市)人民武装部会同有关部门仅在去年就举办各类培训班274期,培训民兵退伍军人1.1万人,当年退伍军人培训率达100%。根据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各县(市)人武部引导民兵退伍军人走群体化的道路,进一步提高了民兵队伍的战斗力。他们敢进深山探险,敢到特区拚搏,也敢冲出老区。
连城县莒溪乡退伍军人基干民兵生产基地,与福州大学合办的全省活性白土厂,生产“福莲”活性白土,远销日本、菲律宾等国。在武平县武东万亩林场,一个连的民兵常年在山上育林种果,仅柑桔每年就可收获数万斤。长汀县河田镇是国家水土保持试验区,每年冬春季节,上万民兵组成突击队植草种树,治理水土流失已超过10万亩。
近5年来,全区民兵种树种果38.6万亩,百亩以上的成片林果达386个。
闽西民兵群体意识很强,集体荣誉感很强,不仅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大显身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模范带头。下郭车村退伍军人王德康3兄弟勤劳致富,得知邻村24户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的村民想利用当地资源办水泥厂,但苦于没有资金,便无息借给他们50万元,并先后捐款4.5万元办敬老院、幼儿园。漳平县永福乡基干民兵近年来捐资168万元,用于修桥铺路建学校。龙岩市退伍军人罗春亭、肖炳旺等人采取定向招工、资金扶持、技术帮助等办法,办起了37家拥军企业,为烈军属、残疾军人打开了就业之门。全区现有民兵学雷锋小组、义务帮工小组、科技信息传播小组3840多个,参加者达4.38万多人。 
  邱胜斌 陈国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