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吴仁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4
第4版(综合)
专栏:

  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吴仁宝
  本报记者 孙健
吴仁宝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气顺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实践证明了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走的路是对的,这就是:从自己的村情出发进行改革,坚持艰苦创业的精神,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11岁就当放牛娃、做过9年雇工的吴仁宝,对共产党一往情深。1961年,他担任新组建的华西村党支部书记时,就立志改变华西贫穷落后的面貌。那时的华西,村庄东一摊,西一簇,零零落落;星罗棋布的坟堆,蚯蚓一般弯弯的小河小浜,把七高八低的农田分割得支离破碎;粮食产量上不去,农民填不饱肚皮,欠国家贷款1.5万元。
穷则思变。1964年,吴仁宝和党支部“一班人”制订了华西15年发展规划,开始了改造山河的战斗。在他们的带领下,华西人不分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地挑河挖沟,平整土地。华西被村外人称为“做煞村”(又苦又累)。
不到10年的奋斗,华西变样了,地平似镜,田块成方,树木成行。锦绣田野上稻浪柳波簇拥着排排新房。华西年均交售国家粮食达14万公斤,交售肉猪900多头。到1978年,集体公共积累达117万元,储备粮食9万公斤,实现了家家有余钱,户户住新房。华西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华西被村外人誉为“幸福村”。
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吴仁宝更是如虎添翼。他跳出单一农业经营的思想框框,调整经济结构,使华西村走出一条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如今,这个只有600多亩耕地、320户、1100多人的小村,不仅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50万公斤上下,多种经营发展到40多个项目,而且先后建起了塑纺、棉织、钢网、锻压等十几个初具规模的工厂。集体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流动资金1600万元,不欠国家一分钱贷款。农民家家住楼房,吃粮不用挑(送上门),用水不用吊(自来水),煮饭不用草(液化气)、洗澡不用烧(热水管道),通讯不用跑(电话)。全村几乎家家存款超万元。难怪一些来访的外宾都承认,华西村民生活的整体水平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农村相比,也是不差的。
华西村之所以有今天,那是因为带头人吴仁宝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前几年,有人说华西是极左的典型、吴仁宝思想僵化,这个农村基层干部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吴仁宝当时想,按华西的家当,每个人可分得4000元。但那样一分,这集体就可能垮台。中国这么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为啥要搞成一个样?
吴仁宝找来了党支部成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党支部的意见是一致的。华西集体力量比较雄厚,工业已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劳力已转进工厂,农业机械化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跟着人家去搞分田到户,不利于发挥集体经济和机械化的优势,不利于专业化生产。华西不包干,不是僵化,而是从实际出发。党支部又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结果没一个人同意分田到户。至今,华西没有个体户,但这不是华西不让搞,而是农民不愿干,因为他们已从多年的亲身经历中体验了由于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诸多好处。
“富了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是吴仁宝倡导的华西精神。1985年以来,华西村每年人均上交国家税金820元,小村为国家作出了大贡献。同时,华西村还拿出近600万元支持邻近四村一乡发展乡镇工业。紧挨着华西村的马桥村集体经济薄弱,有70%的农户还没有住上楼房。去年9月,华西村拿出250万元,派出10多名技术管理人员帮助这个村办起一个染化厂,发展集体经济;办一个水泥预制品厂,帮助农民盖新房。投产刚半年的染化厂已盈利60多万元。马桥人到处夸奖华西人风格高尚,更赞赏吴仁宝倡导的“三不忘”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