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与共和国同步前进——记鞍钢四十年的建设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与共和国同步前进
  ——记鞍钢四十年的建设成就
  本报记者 段心强
鞍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
40年前,一位日本专家预言:“中国人只能在这里种高粱。”
40年来,鞍钢人以7000多种规格的钢材作笔,蘸着1.81亿吨铁水,1.86亿吨钢水,写下钢铁的事实:“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会种高粱,还能管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不管是纵向比较的思维方式,还是横向比较的思维方法,鞍钢的巨变有目共睹——
1988年与1949年相比,生铁产量由10.16万吨上升为780万吨,钢产量由9.97万吨上升为800万吨,钢材产量由7.76万吨上升到560万吨;
1988年利税已由1949年的500万元上升为24亿多元;
鞍钢的红矿选矿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双球烧结技术是炼铁史上的一次革命;
近10年炼钢成材率由75.05%上升为85.94%,比日本同期多增加0.53%;
今年困难很多、很大,鞍钢人仍要让利税比去年再增加10%。
是代价,也是财富
鞍钢坐落在铁山上。战国时期这里就生产铁器,秦汉时代出现冶铁业。日本在这里经营29年,满打满算产钢570万吨。国民党
“恢复生产”只停留在嘴上,实际上鞍钢变成荒地。
1949年,一批穿黄衣服的军人走进鞍钢的办公室,许多满头高粱花子的农民来到钢铁工地。这些人能不能搞好大企业?确有许多人捏一把汗。不久,他们炼出的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实际上是一篇宣言,声明他们开始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探索。
无需掩饰,探索的道路不是一条直线,但这条曲线的总趋势是向上的。50年代初,鞍钢外请苏联专家,内聘中国能人,领导人既当官,又当学生,小生产的紧箍咒迅速裂变,工业化大生产意识逐渐在头脑中刻下印记。钢铁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生铁已达到336.1万吨,钢达到291.07万吨。1958年,急于求成,组织家属“工业抗旱”,建土高炉砸锅炼钢,结果破坏了设备,出了废品。但是,鞍钢由于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仍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他们的经验总结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鞍钢宪法”。1960年与1957年相比,生铁产量增加53.5%,钢产量增加92.8%,钢材翻了一番。
1961年以后,鞍钢总结“大跃进”中的失与得,钢铁生产稳步发展。1966年钢产量达到505万吨,生铁460万吨,钢材267万吨,金属回收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很可惜,好景不长,十年动乱把鞍钢抛进灾难的深渊。
打倒“四人帮”以后,鞍钢钢铁产量迅速回升和发展。
1986年,在鞍钢成长起来的专家李华忠,从宝钢回来担任公司经理,张羽从省里回来出任党委书记。他们站在历史功过沉积起来的高地上,用横向比较法取代纵向比较法,看到鞍钢的问题,不要说在世界上,就是在国内,这位“钢铁元帅”是落后了!他们到联邦德国、法国、美国考察,在马克思和爱因斯坦的故乡和成功的地方,接受一次次现代化大生产的洗礼,对照鞍钢反思:社会主义确有资本主义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像社会主义的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这就决定在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上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只是我们探索的时间还短,没有寻找到让工人充分发挥主人作用的途径。鞍钢两位最高指挥官走出困境的对策不谋而合:“改革”!
李华忠和张羽,如同圆规的两条腿,谁离了谁也划不圆。他们配合得珠联璧合,在40里钢城发动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
逐级承包,让生产者的权、责、利结合,强化主人翁责任感。他们从美国引进一套加工线材的二手设备,要建年产50万吨的线材厂。这种办法取得成效。这个厂在国外要33个月才能建成,他们只用了13个月,而且产量和质量都超过原来的水平。每人每年创利税70万元。
管理本是一种劳动,可一些非劳动的因素——权力、血缘、关系学、等级制度……都掺和进去,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却被僵固了。李华忠和张羽商议,领导干部由招聘代替任命。无缝钢管厂厂长几次任命都不理想,公开招标,何廷贵投标得中。他加强管理,努力调动工人主人翁的积极性,仅用4个多月时间,建成年产10万吨无缝钢管新厂,当年提供利税4000多万元,被称之为“无缝模式”。
鞍钢坚持改革不改道,使社会主义企业不断完善,优越性得到发挥,连续4年,利税以10%递增,职工收入大幅度增长。
不是魔术,是魔力
日本人给鞍钢留下的设备本来就落后,鞍钢人实际上是在一张污染的图纸上绘制自己的蓝图。几十年修修补补,鞍钢超负荷运行,再不改造,就开不动了。但是——
改造资金哪里来?技术设备从哪里引进?指导思想是什么?统配材占全国的1/4,因为改造减了产怎么办?
两派意见打了十年的“持久战”,仍是两军对垒。1986年3月,鞍钢绿树红花中的大白楼201会议室里,经理李华忠拍板,结束“十年内战”,推出技术改造的历史决策:要求——一不停产,二不减产,三要增产;方针——能下蛋的鸡不杀,该更新的设备一步到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做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一般水平、尚能发挥作用的原有水平“四世同堂”;办法——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李华忠认为,学习外国不能东施效颦,还是要抓住自己的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的主人翁精神。他在两个轮子——管理和科技一起转的基础上,提出增加一个轮子:思想政治工作,而且把这个轮子叫“导向轮”。鞍钢的技术改造搞出了中国特色。半连轧是鞍钢最大的一棵“摇钱树”,一天能摇下100多万元,但由于长期不培土施肥,树已老化。他们靠着三个轮子一齐转的办法,在1986年只用25天的中修时间对它进行了改造,当年产量比上年增加10%。
继半连轧技术改造后,五号高炉、一薄板厂、焊接钢管厂,一个个紧步其后……
这一时期,鞍钢技术改造的速度比世界上同规模的改造一般所需的时间减少60%。有的外国专家看到这种速度吃惊地说:“简直是玩魔术。”可鞍钢人说:“不是魔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魔力。”
是工人,也是主人
滚滚的钢水铁流,造就着鞍钢一代又一代工人。
鞍钢指挥中心——大白楼前,车水马龙,上下班的人都看到,鲜花、松柏簇拥着一个塑象,他就是鞍钢人世代引为自豪的工人阶级杰出的代表——孟泰。这位老英雄虽然长眠于九泉,但他的精神哺育着代代鞍钢人。不论是在这里工作多年的
“老鞍钢”,还是刚进厂的小青年,只要看到这塑象慈祥的面容,脑海中就浮现出他那不知疲倦的身影……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爱厂如家——孟泰精神如同一笔丰厚的遗产,在鞍钢一代一代传下来。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继承孟泰精神,创造着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个刨床工人坚守工作岗位,为国家刻苦钻研技术,发明“万能工具胎”,由一次生产一个部件变成生产几个,1年干了4年零17天的活。接着他把越来越多的技术骨干团结在工会周围,开展技协活动……
历史进入80年代,鞍钢人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准备,使孟泰精神得到升华和发展。他们抛掉亚细亚作坊的影响,越过泰勒的“定额管理”,迎接“未来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工人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更自觉地当企业的主人。“独臂英雄”赵成顺是一个典范。他60年代在一次大修中失去左臂。肉体上的疼痛和心灵上的苦痛折磨着这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但没压灭他心中理想的火炬。手脚方面的劣势已成定局,大脑方面的优势还可争取。他孜孜追求,苦苦拚挣,在洗脸室,在锅炉房,有时在厕所里,他读完了辽宁函授大学数学系,接着获得鞍山钢院电子计算机系的毕业文凭。他边学边用,和同事一起先后搞成技术革新128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讨论半连轧如何改造时,他以自己的方案参加议论,并得到公司和工厂的支持,带领职工完成连轧机自动化控制、卷板机自动化控制、整个生产过程自动化等三大技术改造。人们称他是——
“八十年代新孟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