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劲人的舞蹈交响——看舞蹈新作《黄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4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劲人的舞蹈交响
  ——看舞蹈新作《黄河》
  俏士
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舞蹈,竟引起舞坛少有的反响。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观众激动了,他们不断地鼓掌,呼喊,连外国人也受到感染,台湾同胞为之落泪。这个被称为交响性的舞蹈《黄河》,是本届艺术节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专场的压轴节目。
论题材,够老了,仅是这类舞蹈,近几年就有几个。而且是两位年轻的编导,一位是张羽军,一位是姚勇。但去年底在香港首演就曾大获成功,这次修改又有不小的进步。
看来,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发现的是舞蹈的自我,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使舞蹈回归了本原。它没有情节,人物都淡化了。情节是随着音乐的旋律与和声织体自由而有规则地行进,人物并不从属于那身农民式裤褂,他们是一组象征式的群体——人民。就在这没有确切情节的舞蹈中,人们视觉所展开的是一浪又一浪的历史波涛,是这个黄色民族的顽强奋进与自强不息,是他们在充满悲哀与欢乐中,用斗争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整个节目最大限度地突出了舞蹈艺术最主要的因素——人体。在20多分钟里,人体动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大自然的争搏,与饥荒的苦斗,战火中的厮杀,人欢马叫,流离失所,团结相助……这一切仅是由人体与光色变化完成的。舞蹈充满了史诗般的悲壮格调,气势恢宏,场面雄伟。舞蹈的本体意识得到充分展现。它告诉我们,舞蹈自身发挥得越强尽,内涵就越宽广;反之,其理性的涵量则相对萎缩。
舞蹈的交响化,首先来自交响性音乐。作者在选择人们稔熟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时,不破坏原音乐的完整性,舞蹈完全服从音乐,并力求使音乐的内在力量形体化。这是作者有意克服近年舞界在用现成音乐编舞时把音乐剪接得支离破碎所做出的努力。他们的愿望实现了,舞蹈与音乐的和谐统一与浑然结合,都使对方得到了强化,这是这个舞蹈获得成功,并被称为交响性舞蹈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视觉接受舞蹈时,听觉同时接受的是完美的音乐,合理贴切的舞蹈形象,加深了人们对音乐的更深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舞蹈的交响化创作方法,是本世纪初形成的,传到我国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可惜的是,由于我国戏剧传统的影响和情节芭蕾的光辉成就,使我们不能更快地得到普遍的认识,很多人尚不知这种方法将会对我国舞蹈创作发生什么作用,因此做全面尝试的人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黄河》的成功更应引起注目。
由于《黄河》对交响性质的追求,使它在舞蹈形式上的探索也取得进展。从编导、设计到演员正是因为要强化舞蹈,表现音乐,都有意不去随俗落套,终于摆脱了近年来舞界出现的片面追求形式华丽和造作娇腻的“巴洛克”之风。全舞质朴无华,强调语言的整体性、韵律性与流动感,舞美上有意不用耗资巨大的布景装饰。这些都使这个舞蹈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实现了它的总体构想。
《黄河》是舞蹈学院这台节目的一个代表。这预示着什么呢?素以培养优秀演员著称的北京舞蹈学院,近年在编导的培养上也做出可喜的贡献。节目单中列出的几乎全是近年闯入编导行列的,这是一代充满生气的新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