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中日友好事业的掘井人——悼念冈崎嘉平太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4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中日友好事业的掘井人
  ——悼念冈崎嘉平太先生
  刘希文
冈崎老先生前年4月在北京度过90岁寿辰之后,今年5月又在北京实现访华100次的夙愿。他在6月来信中写道:“这第一百次的访华,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我非常高兴能与许许多多的老朋友重聚,又能结识许多新的朋友。”正当新中国国庆四十周年冈崎先生准备迈出第101次访华步伐之际,却突然传来他去世的噩耗。遥望东方秋空,痛惜哀悼,往事不断涌上心头。周总理的挚友
冈崎先生于1962年10月同高崎达之助先生等人首次访华,周总理在第一次会见时谈到中日关系的一段话,给冈崎先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在回忆录和演讲时多次引述。周总理当时表明:甲午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损害很大。我们是有仇恨的。但是,半个世纪的仇恨同两千年的友好历史比较起来,毕竟是短暂的。我们要努力忘掉这段仇恨,两国人民携起手来,把亚洲的事办好。冈崎先生对此极为赞赏,并当即表示:日中两国要携起手来,为亚洲国家的独立和繁荣而共同努力。
有一件使冈崎先生念念不忘的事。1972年8月,冈崎先生访华时,周总理曾请他在中日复交时来北京。同年9月12日,周总理会见古井喜实等人时,没看见冈崎先生,便问我:为什么没有邀请他来?我说,因冈崎先生拟坐包机来,已打报告,要等总理审批。周总理批评我是个文牍主义者,要我们立即打电话,邀请冈崎先生。当天,在东京刚下班回家的冈崎先生,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打来的电话,十分感动。第二天,他一收到邀请电,便立即搭上包机赶来北京。在田中角荣首相一行到北京之前,周总理专门抽出时间同中日双方备忘录贸易有关人员共进晚餐。席间,总理说:备忘录贸易快结束了,日本朋友们十多年来总是为工作奔跑,不知冈崎先生到过三峡没有?冈崎先生说,还没去过。总理当即吩咐我在冈崎先生一行下次来访时,组织他们到三峡、桂林等地参观,以示慰劳。在晚餐结束时,还一再叮嘱不要忘了。第二年即1973年,冈崎先生率团来京,同我方就结束备忘录贸易事宜举行会谈后,我们就按照总理的指示,安排日本朋友们到三峡和桂林等地游览。
周总理去世,使冈崎先生感到万分悲痛。他来到北京,要到纪念总理的地方祭奠,寄托无限的哀思。可是,人民的总理无墓无碑。冈崎先生最后捧了一束鲜花,献到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默祷良久,不忍离去。
备忘录贸易的掘井人
周总理在中日复交时提出:“不忘老朋友,欢迎新朋友,饮水不忘掘井人。”冈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60年代,日方备忘录贸易办事处一直由冈崎先生负责。于是,他成为每年同我谈判年度协议事项的对手。在邦交还不正常的60年代,我们每次的谈判都相当艰苦。冈崎先生是一位实业家,又是一位谈判能手。他后来常说,他同我建立的友谊是“吵”出来的。我们有时真是“吵”得脸红脖子粗。不过这个“吵”始终是摆事实,讲道理,不但没有“吵”翻,反而“吵”出友情来。这是因为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这个半官方的、长期的、综合性的贸易方式,发展双方经济贸易来往,推动两国关系向正常化方向发展。冈崎先生认为,从日本和中国的历史关系和将来着眼,必须重视两国的经贸关系,这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业。备忘录贸易排除政治干扰,沟通了双方主要产品的交易,并且实现互设常驻商务联络机构,互派记者。冈崎先生还认为,这个渠道不能只交换货物,更重要的是人的交流。11年的备忘录贸易(1962——1973),正是在他的关怀下,日本有关备忘录贸易人士才发展到数百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几乎成为一种“备忘录大家族”。在1973年备忘录贸易因中日复交而宣告结束时,冈崎先生等把这个“大家族”组成为恳亲性质的“觉友会”,曾经组团访华,历久不衰。
崇高的夙愿
冈崎先生在备忘录贸易结束之后,又就任日中经济协会常任顾问,积极从事发展日中经济交流,并在1978年同我方签订了中日长期贸易协议。进入80年代,冈崎先生十分赞赏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他运用在日本经济界的广泛联系,同我方各有关单位开展青年交流,技术交流,并发展旅游事业。他曾任“全日空”总经理,还促成了“全日空”同我民航建立新的航线。他是那样喜爱中国的山山水水,承德的外八庙,他不顾80岁的高龄奋力攀登;丝绸之路的天池,他挤在小面包车里颠簸几小时前往观赏,毫无倦意。他最近常说,还有一个西藏没去。他巴不得把整个中国都走遍。他不但带着孙子们,还带着故乡冈山县的乡亲们,“冈崎访华团”成为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常客。冈崎先生说,这是为了体现周总理提出的口号: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邓小平主席最近对日本朋友说:“中日友好十分重要,对中国十分重要,对日本也十分重要。友好对两国人民有利,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不管国际上有什么变化,也不管日本中国国内有什么变化,中日友好不能变,也不会变。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是大家的愿望。”
冈崎老先生是对这个宏愿身体力行的人。他虽然离开我们,但是他为之笃行不渝的友好事业是不会变的,是会不断发展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