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八十年代的我国服装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八十年代的我国服装业
  谭安
在建国四十周年的喜庆之年,一股前所未有的服饰文化新潮席卷神州大地。
讲流行——服装市场的主要倾向
而今,我国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人们的服饰消费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国衣着类零售总额从1980年的414亿元,提高到1988年的1070亿元,增长1.6倍,尤其是城镇青年的衣着观念潜移默化地更新:显示个性,追求流行。1986年上海调查,讲流行的占54.5%。1988年北京问卷调查,讲究流行的年青人占61%,中年也占25%之多。
为了正确引导适度的文明消费,科学引导生产,国家把“服装流行趋势预测”列入“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一。由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协调上海、北京、天津、大连、广州、江苏服装工业公司和服装研究所以及北京服装学院承担这个课题。自1986年起,顺应着国际惯例,每年两度发布服装流行趋势,引导色彩、衣料、造型的新潮流。此举尽管在我国起步较晚,反应却十分强烈。大连、上海等地运用其成果召开流行服装发布订货会,分别一次破8000万元至一亿元大关,进而形成了九省市区和十省市区同步发布订货的“小气候”。
中国服装开始走向世界
前些年中国服装设计师考察小组出访巴黎时,有位法国朋友竟问:“您们出国穿西服革履,在国内是否着长袍马褂?”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在外国人眼里竟是这个形象,这是我们闭关锁国几十年的结果!如今我国各种服装出口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创汇过40亿美元大关,占全国出口创汇的10%以上。过去,我国出口服装多数登不上大雅之堂,只好委身于大路货、地摊货之列。改革开放为中国服装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搭桥铺路。1985年9月,中国服装工业代表团首次赴法国参加第50届巴黎国际女装博览会,继而先后向香港、东京、米兰、莫斯科、纽约、布加勒斯特、阿尔及尔等地展示了我国服装的风姿。1987年出现了又一个高潮,在号称“世界服装奥林匹克”的第二届国际时装节上,中国服装表演队穿着上海年轻设计师陈珊华设计的红黑系列礼服,轰动了巴黎,赢得了殊荣。
服装设计思想的新飞跃
近几年来,说全国出现了“服装热”并不过分。1985年国家设置了两年一度的全国服装设计“金剪奖”大赛。全国各地也相继“热”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芙蓉杯”、“乌金杯”、“天池杯”、“希望杯”等等服装设计比赛达六七十种之多。改革开放不久,我国第一支服装表演队——上海服装公司表演队破土而出。仅四五年的光景,全国较为有影响的服装表演队就有二十几支之多,至于业余表演团体则无计其数。北京业余中老年服装表演队队员中副研究员、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者居多,不仅有年逾花甲的老者,尚有年过古稀之长辈。天津服装表演队到郊区演出,农民争相买票,场场爆满。广大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大为提高,服装设计思想也产生了新的飞跃,其主要标志有三个:一是简练中求新颖;二是质朴中求高雅;三是系列中求实效。它改变着沿袭下来的“越繁琐越新,越花哨越美,”的传统设计观念。
目前,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与全国105个服装研究所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服装科研网络。天津、青岛等地的一些服装工厂相继设置了服装研究所,新产品开发源源不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