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蒙古贞”的新曙光——一个农业综合科学实验县的新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8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蒙古贞”的新曙光
  ——一个农业综合科学实验县的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 陈宝玉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历史上称“蒙古贞”(意即一个蒙古族部落),地处东北科尔沁沙地南端,风大沙多,十年九旱。“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已成这里的一种规律。长期以来“蒙古贞”人养成了一种以早熟作物、早熟品种为核心的晚种、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亩产不过百斤,收入不足百元”,成了辽宁有名的贫困县之一。人们只怨自己受穷的命。
但是,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一九八三年,辽宁省政府决定:在这里创办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县,委派省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李庆文为首的五十多名科研人员到这个县,帮助他们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命运。这副担子不轻啊!李庆文和他的同伴们提出了包括改晚播为早播、改用杂交种、一次深施肥、改浅播为适当深播、改秋翻地制度等内容的“半干旱地区粮食增产的六项技术措施”,简称“六项改革”,在全县推广。
“六项改革”的诞生,对阜新县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来说是一个革新。过去,这个县“五月开犁是好样,六月种地也不晚”。每到春天,人们赶着犁满山转,看到哪块地有墒可种,就种那块地,能种多少算多少,往往是种了不少不见出苗,光有面积没有产量,秋后每亩地平均最多能打五十公斤左右。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耕作制度,一九八四年,阜新县在李庆文的倡议下对全县农、林、牧各业占地比例进行了调整,采取退耕还林还牧的办法,压缩耕地面积,扩大林业和牧业占地比例。一九八五年,全县在压缩后的耕地上全面推广“六项改革”,“少种精作多收”代替了“粗放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增多:一九八八年,全县粮豆实际产量比创办实验县前的一九八二年增产二倍多;每亩产量由一九八二年的六十四公斤提高到一百八十七公斤。这是过去“蒙古贞”人不敢作的梦变成了现实。笃信佛教的蒙古族群众信服了,他们说:“从今后,不信佛,信科学!”
目前,辽宁省旱灾严重,不少市县的庄稼都干枯了,有些农民不得不收割秸秆做牲畜饲料。但是,由于科学抗旱,阜新县的庄稼却另一番景象:各种作物一片葱绿,玉米放蓼结棒,籽粒丰满;高粱昂首挺拔,秆青穗红;谷子已经甩出长长的黄穗,又粗又圆。
实践证明:“六项改革”是半干旱地区粮食增产的科学途径,不仅在阜新县适用,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六千万亩半干旱耕地上都适合推广。辽宁省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赞扬说:“六项改革”是“蒙古贞”的新曙光。今年千万家农民主动要求与科研人员签订科技承包合同,使上千亩耕地连成一片,按“六项改革”的要求,在大旱之年种出了“出奇的苗”。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