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桑园热”意味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面面观

  “桑园热”意味什么?
  鲜述骅
去冬今春以来,广大农村掀起了一股“桑园热”。不但沿海老蚕区桑蚕业止跌回升,而且苏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新蚕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据统计,仅江、浙、皖、鲁四省,就净增桑园面积33.3万亩,增幅为去年同期的1倍半以上。其他省份桑园增量至少也在12万亩之数。专家预测,今后两三年内,鲜茧产量比现今至少可增百万担上下。就是说,到1991年,茧产量可达930万担以上,收购量可达837万担。目前因缫丝能力过剩所造成的原料缺口将被逐渐填平,并将有较大的剩余。
这是一则喜中有忧的信息。
前几年蚕茧供不应求的失衡,将有可能被供过于求的失衡所替代。
首先,世界市场容量有限,竞争激烈,过剩蚕茧出路不容乐观。目前看,我国丝绸业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同一般。桑蚕茧和桑蚕丝的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生丝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量的90%,绸缎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量的45%。但是必须看到,近几年来,国际需求旺盛,丝绸价格倍增,刺激了他国“分一杯羹”的决心。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巴西、斯里兰卡都在发展桑蚕业,意大利、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也想重振旧业。同时,各国竞相开发仿真丝替代产品,新市场的出现势必对传统的国际丝绸市场造成冲击。竞争国的增多与市场的萎缩交相出现,使我国的桑蚕业面临严重的威胁。
再看国内情况:在治理、整顿当中,缫丝厂的超速发展得到遏止;不少地区的乡镇缫丝厂已经关停并转。丝绸加工能力的发展速度趋缓,而蚕茧的发展速度加快,很可能使缫丝工业的原料需求由“饥渴”转向“饱胀”。
此外,桑园面积扩大以后,优质茧种的供应问题,化肥的供应问题,桑粮争地的问题,都有可能突出。如果解决不好,不但打击蚕农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新一轮的砍桑毁树,而且为粮食减产埋下隐患。
为了把可能出现的失衡降到最低限度,也为了茧丝绸行业不重蹈“大上大下”的历史覆辙,从现在起,似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桑园面积不可再增,蚕茧质量必须提高,桑蚕业要以质取胜而不能以量取胜。我国的丝绸业,是以出口为主的典型的外向型产业。在产业定向上,必须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宗旨。当今的国际消费者,其目光更多地倾注于高质量、高档次的丝绸制成品上。西欧市场历来只接受
“3A级”的高等级丝。国内近年的“蚕茧大战”已影响了蚕茧质量,对此必须注意。
目前,我蚕茧出丝率仅及日本的50%。即使桑园面积不扩大,单是提高茧质和单产,就可使生丝产量增加二至四成。
二、发展桑园“立体农业化”,提高桑蚕的综合利用程度,增加蚕农的综合收益,如此才能巩固桑蚕生产。除烟草外,桑地可间作多种禾本科和豆科作物,一方面充分利用地力,一方面扩大肥源。桑树从根至梢均可入药。一瓶约200毫升桑椹原汁,外商出价2.5美元,可制饮料及系列添加营养食品。蚕草的移植成功,可设想使养蚕工厂化。缫丝副产品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来源,蚕蛹蛋白可食用,氨基酸回收可制成高级美容化妆品。
三、丝绸制成品必须增加品种,换档升级。我国服装及其他制成品只占丝绸出口总额的33%,潜力很大。在目前加工技术水平下,更多地出口厂丝原料和半成品于我国有利,但从长远看,欲使丝绸产品立足于强手如林的世界市场,就必须接受丝绸工业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在深加工方面勇敢地参与世界竞争。我国丝绸行业如不从产品结构上有所突破,在世界市场中就摆脱不了被动的地位。
四、丝绸贸易还须开拓新的市场。最近,发达国家丝绸消费者正在从高薪层向中薪层扩展,而一些次发达国家的上、中层人士对丝绸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我国积极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优势,密切注意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保持巩固业已形成的贸易地位的前提下,有可能也有必要开辟新的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