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巴格达情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29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巴格达情思
  陈伯霖
  诚挚的友情
9月底,应伊拉克总工会的邀请去巴格达参加“工会在促进发展中的作用”的国际讨论会。抵达巴格达国际机场已过午夜,正忙着排队办理入境手续,忽见刚在飞机上结识的一位澳大利亚老太太过来打招呼:
“喂,陈先生,你的主人已经举着名牌找来了,我早就料到你将受到‘红地毯式’的欢迎,这不是吗?”
她说得那么正经八百,把周围的旅客都逗乐了,我心中也顿感热乎乎的。心想,自从6月平暴以来,西方一小撮人便一直起劲地鼓噪反华,诋毁我国,而这位素昧平生的普通外国妇女此时此刻所表示的善意,绝不是出于对个人的恭维,而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友好感情的自然流露。
出了机场,小车顺着平坦笔直的公路向市中心急速驶去。一路上,灯光通明如同白昼,两旁郁郁葱葱,远处椰枣林成片。炽热的微风不时掠过,似乎可以闻到广袤无垠的沙漠的气息。车子越开越快,主人的谈锋越健,阿拉伯语英语全用上了。他连连称颂伊中两国的深厚友谊和密切合作,高度赞誉帮助伊拉克建设的中国工人的劳动热情和巨大贡献。他说,前不久北京发生暴乱曾使许多伊拉克朋友担心,后来中国政府胜利地平息暴乱,消息传来,他们感到欢欣鼓舞。国际反华势力企图利用这一事件大做文章,很不得人心。伊中两国的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说到这里,未曾开口的司机显得格外激动,一双粗壮结实的手干脆离开了方向盘,竖起大拇指,接着又高举有力的拳头,在头顶上不停地挥舞。虽然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但我已经深深地被他那奔放的热忱和诚挚的友情所感动,久久难以忘怀!文明和革新
五彩斑斓的清真寺在骄阳下熠熠生辉,把巴格达这座古城点缀得更加绚丽壮观。式样别致、颜色各异的住宅区散置于市内各个角落。9月末中午气温仍然高达40摄氏度左右,尽管汗流浃背,人们却都衣冠楚楚,甚至年轻的小伙子也几乎没有一人穿着背心裤衩上街的。无论书店还是外国游客出入的高级宾馆,概不出售任何黄色书刊和淫秽的音象制品。
在伊斯兰星期五公休日的前一夜,笔者在所住的宾馆门前草坪上,遇见三、四对青年男女在举行婚礼。新娘着白色礼服,披雪白的头纱。数以百计的亲朋好友载歌载舞,正在向他们祝福庆贺。喇叭声、手鼓声、阿拉伯妇女兴高采烈的尖叫声汇成一片,欢乐喜悦的场面,异常动人。新式婚礼移风易俗,简单隆重,已成为深受青年欢迎的新风尚。这也从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反映出新一代人的革新精神。
  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
9月22日晚,第三届国际文化节在4000年前的巴比伦古城旧址开幕。这是伊拉克政府为了弘扬巴比伦古文化,激发人民爱国精神,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文艺盛会。今年有包括我国在内的29个国家和文艺表演团体参加演出活动。我们各国工会代表也应邀参加了开幕式。我们从巴格达乘车南行,美索不达米亚大平原一望无际,约两个多小时,抵达西亚文明发祥地幼发拉底河畔。再向前步行数百米,越过护城河上的大吊桥,来到修葺一新的古城。淡蓝色的城墙高数丈,气势雄伟,墙上砌有十分优美的牛羊图纹,栩栩如生。
进了城门,数百名身披盔甲的古装战士,一手持矛、一手执盾,沿着墙根威武挺立,有的武士手捧点燃着香料的小盆,烟雾袅绕,芳馨四溢。在苍茫暮色中,盏盏明亮的火炬把来宾们引进一座巨大的露天殿堂里,在一张张粗篾条编的椅子上就坐,人们仿佛亲历在史前时代。
2000多名伊拉克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再现了巴比伦的灿烂文明和伊拉克人民的光辉历史,讴歌劳动人民的和平建设。
最后,五色缤纷的礼花腾空而起,台上台下一片欢腾。
“我们的祖先既能创造出像巴比伦空中花园和中国万里长城这样伟大的奇迹来,我们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加光辉的未来。”
主人在归途中的这一席话,立即引起同行者的强烈共鸣,清脆响亮的掌声在星空中飞向四面八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