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走团结致富的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30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走团结致富的路
  赵天翔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西路嘎河北岸,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民族团结致富的先进村,这就是蒙古族、汉族杂居的王府乡王府村。
王府村早年是清朝傲牛王的王爷府所在地,解放前,这里的一部分蒙古族属于贵族阶层。由于阶级矛盾,常引起民族间的磨擦。解放后,民族矛盾才得到缓和;可是,十年动乱中在这里挖“内人党”,给缓和了的民族关系,又笼罩上一层阴影。此后,两民族间常常为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闹来闹去苦了这里的群众,到一九七八年全村五百四十户,还有一百二十户吃了上顿没下顿,人均年收入只有九十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走了罩在人们心头上的阴云,党的民族政策的彻底落实,解开了人们心头上的疙瘩。村里首先成立了由三名蒙古族党员和两名汉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村党支部一班人同村委会成员一道,趁热打铁,带头学好民族政策,千方百计在搞好民族团结上下功夫。
在农村改革步步深入的新形势下,党支部认准了引导群众走脱贫致富这条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人生产能力低,不擅长农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确定重点对象,带头帮助他们脱贫。蒙古族农民白相军全家五口人,劳动力很弱,加上不大懂农业技术,生产责任制推行的当年,他家没打多少粮食。汉族干部、村委会主任赵世旺把他做为自己的联系户,从春耕到秋收主动帮助他料理谋划。到一九八六年,白相军一家的人均收入由一九八三年的二百元上升到三百五十元。
汉族农民于海旺老两口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种地一没牲畜,二没农具,曾一度产生轻生念头。党支部书记孟殿山和共产党员王振生(都是蒙古族),就牵着自家的牛帮他把地种上。经过两年多的帮助照顾,老两口不但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而且有了余粮和存款。
在蒙汉族党员的带领下,全村形成了一家有事,大家去帮的好风气。一九八六年六月,蒙古族农民孟宪明去霍林河做工,正赶上他的岳母去世,爱人又得了重病,时逢拔苗季节,阴雨连绵,他家的地眼看要荒废,全村就出动了二十多名各族妇女,把他家七口人的承包地全部侍弄了一遍。一九八八年,蒙古族农民刘树凡夫妇已经办了离婚手续,汉族农民刘树宗、王桂芝得知后,往返于刘树凡岳父家六次,使刘树凡夫妇破镜重圆。村党支部、村委会还根据有关政策,积极帮助群众找门路,支持多余的劳力劳务输出,办小型基建队、发展运输专业户。同时,鼓励群众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
就这样,八年时间,王府村就脱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全村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户盖上砖瓦房,四百多户人家有存款,许多人家有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风扇,有的还安上了调温器。村里到处是一派团结富裕的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