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从村寨开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0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从村寨开始
曹先强(阿昌族)
这里有一个不算陈旧的事实。1979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云南民族学院的两位副教授接受了编写阿昌族文学概况的任务,可是他们查遍了全国的文艺刊物,既未发现阿昌族的作家文学也不见阿昌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他们的工作只好从田野作业开始。
阿昌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本民族文字,丰富的民族文化仅靠口耳相传。多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人为的摧残,致使阿昌族古老的传统文化濒临失传。解放后,阿昌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作了主人,但在文化建设上虽做了一些工作,却建树不大。
当文学概况调查组来到阿昌山寨时,一位阿昌族老干部动情地说:“解放至今,银幕上没有阿昌人的形象,广播里没有阿昌人的声音,舞台上没有阿昌人的音乐,作品里没有阿昌人的生活,我们的文化还是一张白纸呵!”
从这年开始,阿昌族的民族文化受到了重视。
阿昌族聚居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陇川两县县委专门组织了阿昌族民间文学调查组,有关部门也派专家来帮助工作。他们从村寨开始,找歌手,请“活袍”(经师),抢救搜集阿昌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发现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艺作品。如已翻译整理出的、长达两千多行的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是研究阿昌族古代文学、哲学、美学、社会思想的重要资料。集阿昌族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窝罗”被发掘后,很快成为全民族喜爱的娱乐活动。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的规定,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将窝罗节定为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近几年来,民族文学的调查整理更是硕果满枝,中央、省、市的一些刊物上陆续发表了阿昌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数百件。1983年9月,德宏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阿昌族文学作品选》。1985年,国家民委主持编纂的五种丛书中,《阿昌族简史》、《阿昌族语言简志》也相继出版。
1985年云南电视台拍摄的三集民族风情专题片《阿昌风情》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专栏节目二等奖之后,又参加了1988年英国伦敦国际电视周的文化交流。
随着阿昌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阿昌族中涌现出一批作家,他们笔下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见诸中央、省、市及地、州刊物,有的还在全国、全省获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