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显学与俗学新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03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显学与俗学新解
郑朝宗
钱钟书先生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是真正爱好学问不存一点俗念者的高论。无奈目前非上古时代,印刷及纸张均极方便,一部真有价值的著作不待藏诸名山,早已有知音者揭而出之,以昭示世人。退一万步说,即使作者本人断绝文字缘,单凭妙舌传道,其二三素心的朋友中亦必有人不忍珠玉随风飘散、归而笔之于纸者(如《论语》是),仍不免出荒江野屋而流传于人间,成为众所瞻仰的“显学”。所以,可厌的不是“显学”而是“俗学”。什么叫作“俗学”?依我的理解,就是庸俗化了的“显学”。大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过这样的情况,每当一种新学说或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出现时,其国之学者群趋若鹜,争相研诵,然后著为文章,各抒己见,由于各人水平不同,其高者探骊得珠,与作者意会神合,其低者则仅得皮毛,甚至充满误解曲解,使原作面目全非,把“显学”变为“俗学”的正是后面一种人。然而,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为了怕出现“俗学”便把“显学”束之高阁。《管锥编》的问世到现在已历十年。(台湾亦出版系列书《钱著七种》)十年来国内外对此书的反响相当热烈,大家有个共同的认识,即从内容的丰富(涵盖古今)与方法的新颖(沟通中外)来看,这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尚有许多写作及其他方面的特点难以备述。直到现在为止,关于此书的评介文章似乎还停留在一般推荐的阶段上,没有触及真正深微之处,因此其作者的真面目还若隐若现。倘任其继续下去,则名噪一时的《管锥编》也有可能沦为钱先生所说的“俗学”。
为了避免这种厄运,我建议今后我们对钱著(包括《管锥编》以外的其他专书和论文)的研究,不再作一般的评述,而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即一篇文章只谈一个问题,力求深透和符合作者的本意,又有研究者的创见。这样做自然难度更大,但毕竟有助于使自己及读者更进一步了解钱著,不妨试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