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秋播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0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秋播小记
方群
江苏省阜宁县秋收秋种正忙,几处秋播样板田,引来几多观光者。一样的地,一样的种,你也种,我也种,各有巧妙不同。
“难学”的大余
益林镇大余村,搞了一片五百亩的样板田,全部施行免耕、旋耕新技术。一块田,平如镜,方如画。十月十二日,罗桥乡龙窝村支部书记看毕回去,又让村民主任带着村民小组长来看。十多个小组长看了,却摇头:“难学,搞它十亩、二十亩还可以,这么大一片,搞不了。”他们举出诸多难办之处:地在各家各户手里,品种难以统一;各人干各人的,劳力难以集中;时间紧,不能及时下种,反误了农时。
那么,大余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十月一日,这片样板田动工,村经济合作社所属的农机服务组,立即调来八台拖拉机、八条耕牛;农技服务组早已把种子、化肥准备好;有关免耕法的知识、好处,也都已反复宣传,家喻户晓。在村经济合作社里,还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土方专业队。十月四日,开挖内外三沟,队长一声令下,八十五人上阵,半天就挖好了。假如一家一户自个干,拖上十天、八天也不止。
五百亩田,涉及两个半村民小组一百五十户承包户,统一指挥,调度有方,没窝工,没打乱仗。大余难学么?你那里的经济合作社为什么不能向农民提供这些服务?为什么不能像大余的干部那样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西园种田乐
“大爷,你家麦子种了没有?”“种了,种了,如今都是机器耕种。”说这话的,是施庄乡西园村的王为成。
西园村一千九百六十八人,一千四百一十二亩耕地,现有拖拉机、抽水机、开墒机、旋耕机、棉播机共一百零九台。自大包干以来,一直搞的双层经营。村集体负责“六统一”(包括供种、供秧、排灌、机耕、植保、技术推广),全部费用由集体承担。承包户负责施肥、田间管理,完成国家定购任务。
在田头,农民王其进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他种三点六亩责任田,今年,夏季收麦子一千零五十五公斤,秋季收稻子一千九百公斤,共施六百公斤化肥,有平价,有高价,每亩投资不足八十元。
“我们村的人乐意种田,去年人均收入一千多元哩!”王其进说道。
西园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里办了一个沙矿、几家小厂,每年收益二十多万元,重点补贴、扶持农业。可是,这个村至今未建经济合作社。村支书夏正国说:“我们正积极创造条件,打算明年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种植业、养殖业的服务功能。”
看来,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西园比大余更难学!
光明靠党员
吴滩乡光明村也有一块样板田,七百亩,比大余村的还大,令人叹为观止。
光明村集体经济实力不算强,一家小厂,每年上交村积累三千元,无法对农业搞“福利政策”。
光明村靠什么搞得这样好呢?
在这块样板田的承包户中,有八名干部、十三名共产党员。搞样板田,靠的就是他们。修桥、修路、挖排水沟,要占地,先占党员的;出义务工,群众出一个,党员出两三个,甚至十个。一九八二年搞大包干时,这块田分割较碎,不宜统一茬口布局。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先后两次小调整,每次调整,党员首先把好田让给群众,差田分给自己。干群之间、群众之间,没有为调田发生过一次争吵。几年来,光明村形成这样一种作风:种得快,收得快,完成定购任务快。
先人后己,艰苦奋斗,团结群众,群策群力——光明村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