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八十年代农村党支书形象——话剧《娲皇峪》中的田大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07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八十年代农村党支书形象
——话剧《娲皇峪》中的田大娘
曾镇南
六十年代曾以创作和演出话剧《槐树庄》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战友话剧团,最近在首都舞台上演出了他们的新戏《娲皇峪》(魏金虎、翟迎春编剧,魏敏导演)。
《槐树庄》所塑造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农村基层党支书郭大娘的形象,已经进入了我国社会主义话剧艺术的人物画廊之中,至今仍葆有着它特有的艺术生命力。从那以后,像这样血肉饱满、真切自然的基层党支书的形象就很少出现了。近年来,由于对革命文艺传统的忽视和对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的淡漠,话剧舞台上这一类人物形象几近绝迹了。《娲皇峪》充满深情地塑造了田大娘这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党支书的形象,使她真切感人地活在舞台上,表现了编导们艺术家的胆识和勇气。
田大娘所在的村庄娲皇峪是富有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现实特征的:改革与开放给这个太行山老区的村子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也使生活的矛盾复杂化了,使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工作的难度提高了。展现在舞台上的娲皇峪的现实生活形态是美丑杂陈、斑驳陆离的。古老、封闭的生活观念与风俗习惯依然笼罩着村民们的生活,少数人投机暴富所养成的骄横气焰公然冲击着人们固有的社会秩序。什么革命的传统、党的原则、党的形象,在一些党员心目中已成了背时、僵化的东西。生活的潮流裹挟着各种人生悲剧纷至沓来:嫌贫爱富的背约,伤天害理的弃妻,走投无路的卖女和啼笑皆非的纳子,难辨滋味的摔盆和出殡,……这一切生活中阴暗的、沉重的东西毫无讳饰地揭示出来。
而田大娘的形象,作为所有这些生活矛盾交汇的焦点,在这晦暗而混乱的背景上,显出了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思想光辉。她像独立支持的大树,临恶风而不弯,行公道而不徇,锋棱足以慑邪,温爱自能回春。在这样一个文化不高的农村老大娘身上,我们看到了久违了的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浩然之气激荡胸怀,精神为之一振!
正因为田大娘的形象是依托于坚实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所以,环绕着她而展开的戏剧矛盾和冲突的提炼,就避免了理念化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田大娘既是党支书,又是因办矿而先富起来的几十万元户的实际户主。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她在村里和家里,遇到了诸多特殊的矛盾、特殊的心理压力,也铸成了她特殊的内心世界。田大娘,由于她曾是红军夫妇收养的弃婴的特殊身世和几十年党的教育,她具有老区基本群众对共产党纯朴的感情和较高的政治觉悟,始终怀着奋进之志,一心想用自己劳动所得的财富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为乡邻的生计排难。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她精神世界的主调。
但是,田大娘又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妇女,是一个家庭的主妇,她的言谈举止,思考和行事的方式,都离不开农村的具体环境和生活习俗,也离不开农村长期剧烈的历史变迁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例如“文革”中铁家与田家和她的关系)。因此,她的很高的“心气儿”和未能脱俗的现实的形影谈吐,就构成了颇有个性化的矛盾统一体。这在她和丈夫田增禄、和没登上记的老党员田顺心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了相当生动、丰富的表现。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田大娘,不是那种满口豪言壮语实则苍白干瘪的“过滤”、“提纯”了的“英雄”,而是负荷着现实的各种压力、内心也不免惶惑和苦恼但仍葆有赤子之心的活生生的人物。
当然,在坚持从生活出发塑造先进人物方面,这个戏的某些场面和细节,也还有些生硬之处。细究这些破绽,大抵是囿于生活原型和某些理念所致。探索八十年代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他们具象的生存形态,这是一个相当长时间内被忽略了的艺术课题。《娲皇峪》在实践这一课题时的所得和所失,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
值得称许的是,战友话剧团的演员们为把这个戏立在舞台上作出了可喜的努力。他们的表演风格,是质朴自然的,泼辣火爆的,有一种幽默的韵味,给人满台都是戏的饱满之感。在演出过程中,年青的战士观众非常活跃,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他们显然是被这个戏“抓”住了。这样的剧场效果是无可置疑的,它使在座的很多戏剧专家们陷入了思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