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3阅读
  • 0回复

《文学改良刍议》的写作背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07
第8版(副刊)
专栏:

《文学改良刍议》的写作背景
舒芜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学革命”发难的两篇名文,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一个说“改良”,一个说“革命”,似乎这里面有原则性的分歧;而且后来这个运动被定名为“文学革命运动”,也似乎意味着提倡“文学改良”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发难者,尽管他的文章发表在先。这样的看法是存在的。胡适显然也受到这种看法的压力,所以他在《逼上梁山》一文中,介绍他酝酿《文学改良刍议》的背景,便特别强调他留学美国时与几个朋友辩论这个问题,在一些通信和日记里早就用过“文学革命”的提法。为什么正式发表的文章里,反而不用这个提法呢?他特别解释道:
“可是我受了在美国的朋友的反对,胆子变小了,态度变谦虚了,所以此文标题但称《文学改良刍议》,而全篇不敢提起‘文学革命’的旗子。”可见他后来对于“改良”和“革命”一词之差,也是很在乎的。
其实,这恐怕都是事后求之过深,而当时人们说到文学上的问题,说“改良”,说“革命”,说“改革”,说“革新”,意思都相近,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陈独秀在他的《文学革命论》里就说: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这是明明白白承认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面“义旗”。胡适读了《文学革命论》写给陈独秀的信中,也说“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而陈独秀答复这封信,却又说:
“改良文学之声,已起于国中,……改良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以上引文,均引自《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可见陈独秀当时心目中,“改良文学”固与“文学革命”同意,故不妨混用。
以上的材料,都是大家习见的。这里特别要举出一个材料,证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应陈独秀的约稿而写的,而陈独秀出的题目,本来就是“文学改良”。试看陈独秀1916年10月5日致胡适函,有云:
“《青年》文艺栏意在改革文艺,而实无办法。吾国无写实诗文以为模范,译西文又未能直接唤起国人写实主义之观念,此事务求足下赐以所作写实文学,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寄登
《青年》,均所至盼。”(《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1版)这里面“改革文艺”和“改良文艺”两个提法混用不分,而作为向胡适约稿所出的题目,干脆就是“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可知胡适本是接受这个题目写文章的。接着,次年(1917)1月陈独秀致胡适函就说:
“奉手书并大作《文学改良刍议》,快慰无似。”(同上书上册6页)两信合看,可以说胡适文章的题目,实是出于陈独秀的意思。这一点,胡适后来并未说明,也许是记不清,也许是不愿说吧!
1989年10月25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