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自转”与“公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08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人民论坛

“自转”与“公转”
徐全利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条谚语,说明了一个道理: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
近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伦理学领域大为泛滥:有的人指责宣传集体主义“有害”,说集体主义“缺乏准确性与科学性”,宣传它会使人失去思考自由;有的人鼓吹“自私是人的本性”,“具有天然合理性”,“对私有制的批评,就是对人性的反动”;有的人则宣扬“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说“个人主义是商品经济的精髓,现在要发展商品经济,就要发展个人主义”,等等。
这样口口声声宣扬“人性自私”、“个人本位”、“个人主义”、“自我价值”,难道真的“自我实现”了什么“价值”吗?
实践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只能在社会这个大集体里生存和发展。一切想孤立于人群之外而谋求发展的想法,都无异于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实乃痴人说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问他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回答不出。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去。”一滴水汇入大海才永不涸竭,一旦脱离了大海,则会立即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也如此。鲁迅曾抨击过一种人,幻想世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一个是小姐,拿着饼儿,搀扶着到门口看秋海棠。殊不知:一个人离开了集体,无法生存。人人都要吃、穿、住、用,而这些生存条件中,哪样能离开别人的帮助?据史书记载: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反对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兄弟俩竟愤而“不食周粟”,逃进深山老林,和社会一刀两断,结果都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可见,一个人离开了集体、社会,连生存都不可能,何以能谈得上实现“自我价值”?
英国文学家葛罗夫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比作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个比喻颇贴切。“自转”虽自由,但须沿着“公转”的轨道运行;个人要存在,要发展,必须纳入社会生活的轨道。否则,就会成为独木之火,很快就会熄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