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土地,死者与生者在“争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0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珍惜每寸土地?

土地,死者与生者在“争夺”
江苏省徐州市 张成珠
每每来到郊野、乡间,总发现新的坟茔在悄悄增多,出现许多连片的墓地。据徐州市民政局估测,该市的新坟,逐年在以3万多座的巨量递增。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是屡见不鲜的。一年之中,全国要让出100多万亩活人的立足之地,用以为死者营造坟茔。
仍以徐州市为例,去年一年死亡35280人,其中火化的仅有170350人,火化率占48.28%。值得注意的,即便火化了也照旧土葬。自解放初截至去年统计,骨灰堂收存的骨灰匣,只有2500余具,这些也多属暂寄。火化以后的骨灰,大多依旧用大棺套小棺,入土筑坟,不改陋习。目前我国人口11亿,不消百年,这些人也将辞世。倘若继续实行土葬,每坟占地约4平方米,11亿该占地多少?无须多久,子孙后代必将难以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
世上没有鬼魂,作祟的不是亡者,而是活人自己。数千年的土葬习俗,铸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殡葬观念,俗话就有“哪里黄土不埋人”之说。大多的中国人(尤其是汉族),都把土葬看得太重了。家族不论大小,总得购置林地(墓地),做人的最大羞耻,似乎莫过于“死无葬身之地”和“挖祖坟”。要是有谁升了官、发了财,捧场的人便说“你家林地风水好”,或是“给祖坟敬过高香的缘故”。
从五十年代起,我国城乡人民曾经几度响应政府号召,平坟深埋遗骨,腾出了大量的土地。可是,一旦管理和教育有所放松,旧观念便沉渣泛起,许多人就凭着印象又在田地上复筑祖坟,重立墓碑,甚至为自己和子孙筹备墓地。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和旧思想的抵制,在农村推行火葬尤其艰难。再以徐州的辖县为例,去年一年,丰县死亡4736人,火化的只有65具,邳县死亡5993人,火化的只有101具,沛县死亡4158人,火化的只有114具。据了解,有的家属之所以同意让死者火化,那是看在“钱”的份上,不过是为了领取丧葬费;火化以后,仍要土葬。
无数事实表明,传统的殡葬观也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以往讲究“落叶归根,故土难离”。东汉名将马援远征边关,他那“马革裹尸,归葬故里”的事迹,虽曾传为千古佳话,但后人终于予以否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周恩来总理的骨灰,没有葬入陵墓,而是遵照他的遗愿,把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在人们心目之中,他的英灵与祖国同存。再如,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先生去世,遵照他的遗嘱,由他的学生将尸体解剖,制成标本,以供教学之用。照沈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遗体再站一班岗”。
当然,苛求芸芸众生都具备如此高风亮节,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只求人们多为子孙着想,不与后人争夺养生之地,待死后安息于骨灰堂,或将骨灰葬入公墓,或深埋不留坟头而无妨耕作,无损名胜景观,还是办得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