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攀钢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0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通讯

攀钢精神
陈华 周平
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畔。
湍急的江水,孤零零的山。
25年前,一批拓荒者来到这里。面对崇山峻岭,他们的回答是:弄弄平(坪)。以后,就在这片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人摆下了一个年产1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攀钢。
25年过去了。这个我国唯一的自行设计、安装、生产的钢铁联合企业回答了世人的三个疑问:
一、它不是一个试验厂;二、中国人建的钢厂同样能够达到设计水平;三、达到设计水平后,效益仍能继续提高。
如今,攀钢正在建设二期工程,这将使它的生产能力扩大到250万吨钢。那时,攀钢的吨钢占地面积只有1平方米。
面对这座“象牙微雕钢城”,研究中国钢铁工业的外国专家惊叹:这是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没有一种精神是可怕的、危险的、没有前途的
这是攀钢人从创业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天是罗帐地是床,金沙江边运水忙,三块石头架口锅,酱油盐巴下干粮。”攀钢的青年一代今天已很难从这句顺口溜中遥想到往日创业的情境。可对于攀钢的第一代建设者来说,那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53岁的提钒炼钢厂厂长李志,1967年来到这个叫渡口(今攀枝花市)的地方时还是一个年青人。“那时我们撂下行李就搭席棚,喝黄水”。他操着北方口音细说着往事。这里伏天4个月,出门就爬坡,成昆铁路未修通时,设备、生活用品全靠汽车运。
为了民族自尊,数万建设者撇下父母和妻儿,头顶烈日,脚踏荒原,喊出了“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的口号。
攀钢第一代建设者满怀政治热情,抱定要在这片不毛之地谱写自己青春的诗章。
建安公司是攀钢的一个下属单位,负责攀钢的民用生活设施的建筑安装。过去,攀钢同许多大型工程建设一样“先生产,后生活,有生产,没生活”。到了80年代,能否迅速改善生活环境?担子落到建安的头上。为了孔雀不再东南飞,建安职工头顶烈日,脚踏荒原“一砖一抹”,每年奉献5万多平方米的居民楼。看着大楼一幢幢起来,建安工人心里高兴。攀钢第一线工人大都住得较好了,可建安工人住的却不好,没有厂房,流动性大,加之野外工作,艰苦可想而知。省劳动卫生研究所去年在这儿测定,建筑工的劳动强度是最大的。而讲奖金比第一线工人低,难怪有的青工发点牢骚。牢骚归牢骚,可到了动真格的时候,建安人顶着上。今年建安公司接受了攀一中近一万平米校舍的施工任务,不到半年就完成了。按设计,这样短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可工人们为了攀钢的教育,冒着40℃的高温,排除动乱的干扰,奖金没多拿一分钱,硬是干成了。公司经理于庆年感慨地说:“没有‘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建安精神,没有艰苦奋斗,在这里要想生存和发展是不行的。建安精神正是攀钢精神的具体体现。”
攀钢精神使攀钢迈出了自己坚实的三步,实现了三个第一:从建设到投产,攀钢用了5年时间,这在我国是第一家;从投产到达到设计水平用了10年,是全国第一家;还有效益,1981年至1985年是攀钢腾飞时期,共盈利14亿元,相当于国家对攀钢一期工程的总投资。攀钢从投产到还本用了15年时间,也是全国第一家。
来到攀钢,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攀钢人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攀钢总经理赵忠玉讲了这样一句话:“攀钢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一位大钢厂的领导同志对此十分感慨:“我看了攀钢后,觉得攀钢人很了不起,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攀钢人的精神。”
走向世界不能失去自我,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忘记一个企业的支撑点
攀钢的提钒技术在世界上是独具特色的,钒渣产量是全国第一,它不仅结束了我国钒渣进口的历史,而且使中国与苏联、南非一道成为世界3大钒渣生产国。对此,攀钢人很自豪,照赵忠玉总经理的话讲:“不要妄自菲薄,外国的月亮是圆的,中国的月亮也不是方的。”
但攀钢人却不自大。十年改革开放,打开了攀钢人的视野,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意识到只有走向世界,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1986年,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攀钢二期工程上马了。
为了加快进程,缩短技术差距,攀钢二期工程引进了国外的一批先进技术设备。
1987年5月8日,为建设二期工程,攀钢向国外借资2.1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借外资建设工程的企业。对外开放,攀钢的气魄是宏大的!
伴随开放而来的对攀钢精神的冲击和挑战同样是巨大的。
攀钢总经理赵忠玉并不讳言金钱交换观对攀钢人的诱惑。他告诉我们,攀钢不是与世隔绝的真空地带,这里也一度出现过干工作前先问多少奖金,通知干部晚上或星期天来开会要问吃不吃饭,发不发纪念品等现象。这位大企业的领导反思过去,深有感触的说:“如果只靠金钱来调动积极性,代价将越来越高。过去发一张“大团结”就很高兴,如今要“老头儿票”——100元才行,可我们还是很落后的国家啊!所以还要强调艰苦奋斗精神。”
攀钢的二期工程是借外债搞建设,56000攀钢人谁都知道,时间就是效益。为了建4号高炉,公司领导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104个星期日没有休息,没拿一分钱的奖金。一位公司负责人对这样的行为作了注释:“中国的起飞很难,起飞总要一些人作点牺牲。我们现在星期天不休息,正是为了将来人们生活、休息得更好。”
偏远闭塞的环境已不能阻碍攀钢人走向世界的脚步,攀钢人的目标是远大的,但他们知道走向世界不是靠豪言壮语,而是取决于自己每一步努力。
攀钢二期工程引进的瑞士风机是高炉系统的关键设备,技术先进,工艺复杂,自动化程度高。去年10月,瑞士专家来到攀钢断言:没有他们,安装不了。没有他们参与调试,投不了产。攀钢人不信邪,没有花高昂的费用请外国专家,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攻关,历经半年时间,终于使两台进口风机顺利运转起来。
攀钢的自力更生精神又一次得到了体现。
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开放,攀钢人得出了一个结论:企业要发展,两个基本点,偏废一点都不行。离开了对外开放的自力更生,只能使企业变得封闭自足;离开了自力更生的对外开放,则使企业丧失了存在的支撑点。
走进攀钢,“中国制造”的机器随处可见,令人自豪。但攀钢人很清醒,看到了差距所在。83届昆明工学院毕业生刘南平是志愿来攀钢的,这个了解国外先进科学炼钢技术的大学生想到:“这是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钢厂,现在技术水平还不很先进,这正是需要我们这一代去干吗?”82届重大毕业生黄碌华补充道:“在攀钢这样的企业干是很荣耀的,有时干得很苦,可看到铁水奔流,觉得很自豪,这是金钱替代不了的。”
攀钢的明天是美好的。攀钢精神已经溶入新一代攀钢人年轻的血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