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把农田水利工程“夯”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0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把农田水利工程“夯”实
李文学
实行大包干责任制时,一些人误认为,只要有了好的政策,农业就可稳产高产。但是,粮食生产五年徘徊,人们在洪水、或在干旱面前重新认识到:要农业稳产高产,光靠政策这个“软件”还不行,还须有与大自然抗衡的“硬”措施。于是,一些地方重又开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命脉”上下功夫。
古往今来,我国农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兴修水利,整治土地,提高抗灾能力。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但也有沉痛的教训。记得在“学大寨”的年代里,一些县、乡为迎接上级检查,工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有的组织夜间突击队,其实是点着马灯在“窝棚”里睡大觉。我所在的那个县,为能早日跨入“大寨县”的行列,在平地上修梯田,看着黑油油的土层被挖上来的黄土覆盖,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都落个劳民伤财的结果。人们对此深恶痛绝。
现在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定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扎扎实实地干点实事。有这样几点是很值得注意的:
一要选准项目。就一个县、乡来说,防洪排涝,整治土地,变水害为水利的项目很多。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依据因地制宜,节约资金,注重实效的原则办事,在对已有工程进行改造和配套的同时,上一些对改善生产条件有决定作用的工程。避免盲目蛮干和“瞎”指挥。
二要保证质量。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动土用石的,闸门、渠道基础如不“夯”实,就会像我国俗语说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三要多方获益,注重经济效益。例如,治水,要组织好“上下游”的衔接,协调处理好“卡脖”段;要统筹安排,注意保护林、路、桥、涵、广播、供电线路等一些地面和地下设施、设备等。
总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件实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和胡弄,需要严格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实打实地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