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解“链”还需系“链”人——对清理企业间拖欠货款的思考(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1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面面观

解“链”还需系“链”人
——对清理企业间拖欠货款的思考(下)
本报记者 潘岗
何以解开企业间的债务链,已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眼下,不少地方和企业,包括一些专业银行,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放松银根上。
放松银根清欠,自然简单,但票子发多了,后面得有物资作保证。正像李鹏总理指出的那样:我国国民收入超分配已经多年,再多发票子,结果只能是加剧通货膨胀。
解“链”还需系“链”人。从全国目前资金总量看,钱并不少。到9月底,全国各家银行贷款余额已达11152.5亿元,比年初增加601亿元。不少事例也证明,在国家紧缩银根、不增或少增贷款的前提下,只要认识明确,积极主动,各级政府、银行和企业在清理拖欠中并非无所作为。
不能过多地增加贷款和地区利益分割是解“链”的最大障碍。今年6月以来,陕西省铜川市组织全市粮食系统企业集中清欠,解开了28户企业的1802万元“债务链”。贷款规模不仅未增加,还净收回银行贷款39万元。黑龙江省政府和省工商银行牵头,在省内地区间“对等清欠”。短短两个月,就有86笔跨地区拖欠款迎刃而解。前不久,工商银行总行首次在全国36城市行间清欠,就帮助全国5000家企业清理拖欠货款52亿元,收到了投入1元搞活4元多的高效益。
银行协助清欠,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这毕竟是治标的措施。不少企业家已越来越感受到,要防止前清后欠的出现,摆脱资金紧缺的困扰,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
不少人为产成品全国范围积压忧心如焚,可大连市不久前召开的一次清仓挖潜商品物资调节大会,就成交商品6.7亿元,其中原来平销、滞销物资商品成交额超过预计的5—6倍。可见,产成品积压,既是企业负债的包袱,也是企业清欠的潜力。只要我们能抓住时机,大力促销,并在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就有可能闯出一条增强企业补充资金能力的新路子。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是前三季国民经济八项重要指标中令人注目的难题。1—9月,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幅仅为2.7%,每百元资金提供的利税也由去年的23.4元降为20.1元。然而,难题与机会并存,谁能说它的存在不是给有胆略的企业家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机会。只要紧紧牵住企业管理这个“牛鼻子”,就有可能“拚”出一些高效益的企业来。
当然,企业要突出困境,还需要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有人调查发现,眼下企业间的债务链,与企业、银行、财政间的债务链纵横交错,环环相扣。西安地区工商企业目前欠财政6000万元,财政欠银行1.3亿元;辽宁省企业欠财政15亿元,财政欠银行也是15亿元。对这一债务链,企业无能为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注意,进行综合处理。
“难关”渡过是“阳关”。可以想见,当我们经过奋力拚搏,渡过资金紧张难关之日,我们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必定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