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工作就要好好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1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工作就要好好干”
凌霄子
“工作就要好好干”是意大利专家切巴罗的行为准则。切巴罗是一个外国人,受聘参加我国重点工程华能南通电厂的建设,但他把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带到了中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友谊。
读完这篇通讯,不知怎的,我忽然联想起一位厂长对一些日本技术人员的评价:“他们总是小跑着工作”。
对外开放以来,发达国家的物质文明,通过各种媒介展现在我们面前。眼花缭乱之余,有些人痛感差距太大,怨天尤人者有之,牢骚太盛者有之,恨铁不成钢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总之,什么都想到了,怪到了,唯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发达国家的物质文明,是和那些国家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社会主义中国,要摆脱贫穷进入小康并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除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外,“好好干”也是不可少的前提。若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则“好好干”还嫌不够,必须加倍干才行。因为在我们追赶别人的时候,人家不会停步不前,而且还在一路“小跑”着呢。
遗憾的是,由于多年来引导不力,加上“铁饭碗”的弊端,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强刺激,没有激发起“加油干”的工作冲动,却激发起了“加油买”的消费冲动。在我们周围的一些人,上班是否从头到尾干满了8个小时?创造的社会财富究竟有多少?如果消费冲动远比工作冲动来得强烈,消费热情远比工作热情高涨,这实在是危险之至。
古话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认为切巴罗的报道所以给人启发,关键就在于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过去我们看发达国家,往往仅盯住一个参照系:人家太富,我们太穷。通过切巴罗,我们寻找到了另一个参照系,就是人家富了仍然在好好干,我们不富,有些人却不愿意好好干。
导致职工劳动热情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急于分享物质文明成果,不愿为之付出艰苦努力的惰性心态,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社会主义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潜力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干,我们就有希望。不干,就像王铁人说过的,“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