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正确认识经济形势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17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正确认识经济形势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
马洪
编者按: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充分肯定了十年来建设和改革的成就,如实估计了经济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了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和基本措施。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克服暂时的困难、实现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报特辟“学习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公报笔谈”专栏,欢迎来稿。
自从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正确地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并据此采取正确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现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科学地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正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当前,我国的治理整顿工作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正确地认识形势尤为重要。我们历史上犯错误往往同对形势的错误估量直接有关,而错误估量往往又是对困难估计不足。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完全同意五中全会中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又要如实估计困难,就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主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困难估计不足。
今年春夏之交,虽然发生了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以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制裁,但是,一年来我们的治理整顿工作还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经济过热开始降温;供求矛盾有所缓和;货币回笼情况较好;物价涨幅逐渐回落;人们对涨价的恐慌心理渐趋平稳。这证明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方针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经济形势还是严峻的:例如今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长速度逐月放慢,并有可能出现短期的陡降;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尚未好转;财政减收增支的因素很多,特别是中央掌握的财力严重不足,宏观调控能力大为削弱;经济秩序混乱的现象还严重存在;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格局也还未改变过来,等等。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这些问题不是近一两年内形成的,更不是治理整顿引起的。这些问题是1984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工作中某些失误的结果。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估计。但是,只要方针政策对头,困难是完全能够克服的。因为:第一,我们的困难是在国民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前进中的暂时困难。我们有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创建的较好的物质基础,对调整的承受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得多。第二,经过十年来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活力,有了一定的自我克服困难的能力;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所发展,对调整带来的震动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国家公布了产业政策要点,宏观调控也拥有一些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第三,我们有前几次调整经济、克服困难的经验。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四中全会选出的新的领导班子和江泽民同志最近代表党中央宣布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又有五中全会通过的这个重要决定,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目前,治理整顿已经进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关键阶段。由于市场疲软,不少企业销售困难,生产下降,因此,出现了要求放松“双紧”方针的呼声。从全局看,这种呼声并不利于治理整顿的深入开展。在这个关键时刻,党中央作出了这个重要的决定,继续坚持“双紧”方针,在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前提下,切实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这是非常及时、非常正确的,是我们在经济上摆脱困难的唯一出路。
为了贯彻中央这一重要决定,首先,总量控制必须坚持。特别要坚持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控制。今年削减项目一定要“动真格的”,明年在今年的基础上要继续压缩。同时要改善投资结构,使基础工业稳定增长,抑制加工工业的膨胀。同时控制消费基金的膨胀。现在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缓和,如果就此认为紧缩已经到位,应当改变“双紧”的方针,那就会重犯前几次紧缩“流产”那样的错误。这不仅会丧失治理整顿已经取得的成果,而且将使国民经济陷入新的困境,更加难于治理。
其次,下决心淘汰一批坐吃山空的企业。对于那些高耗能、高耗原材料、高耗外汇、产品无销路、长期亏损的加工企业,要区别不同情况坚决关停并转。一般来说,生产领域的企业应该少关停,多并转;流通领域的公司应该多撤少并。总之,不“限劣”就难以“扶优”,这是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必须付出的代价。
最后,当前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来调整信贷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除了拨足收购粮、棉等农产品所需的资金以外,针对市场疲软引起的三角债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可以安排一部分启动资金。这次要吸取过去几次“启”而不“动”的教训,要讲究“启动艺术”。第一,要选择恰当的启动点。生产资料生产的启动点应该选在大中型骨干企业,特别是基础工业企业。消费品生产的启动点应该以流通部门为主,由流通部门根据市场情况择优进货,发挥吞吐商品的“蓄水池”作用。商业部门要加强地区调剂工作,当前特别要大力抓紧工业品下乡,改变城多乡少、此多彼少的状况。还要搞好季节调剂,对于目前表面上显得偏多、今后又可能趋紧的重要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可以进行一部分非常规储备。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影响这些企业的生产,又能使我们手中掌握一定的平抑市场的力量。第二,要有适度的启动力。从哲学角度讲“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特征的数量界限。启动力要适度,太小启动不起来,太大又容易失控。今年货币投放这一头控制住了,信贷规模可以按计划执行。第三,启动不能全线同时启动,要有先有后,分期分批进行,但绝不能把困难甩给大企业。贷出的钱,要跟踪管理,钱随物走,同时注意防止新的拖欠。
建国以来,我们一共进行了四次大的紧缩和调整。总结起来,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性的现象:紧缩达到一定的力度之后,第一阶段效应一般首先表现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缓和,物价涨势趋缓,工业速度放慢。在这个时候,如果抓住时机立即推进结构调整工作,才能出现第二阶段效应: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提高,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例如三年困难时期的调整就是这样。如果犹豫不决,不立即着手调整结构,就会前功尽弃。1985年和1987年的两次紧缩,由于没有达到一定的力度,第一阶段效应尚未出现,就浅尝辄止、放松控制,结果由于紧缩力反弹的影响,反而造成更大的膨胀。
为了正确发挥治理整顿的历史作用,我们要把三年治理整顿计划作为连接“七·五”和“八·五”计划的纽带。在我们动手编制“八·五”计划时,并同2000年的目标联系起来。按小平同志的指示,对下一世纪的前五十年也要作出考虑。我们不能为眼前的难题所困扰,而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例如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的控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是百年大计,我们应该有长远打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