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马路在呻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18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马路在呻吟
本报记者 朱思雄
北京市的马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然而,近几年来,除道路与交通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车辆拥有量和交通流量的增长速度外,纷至沓来的众多不速之“客”,又给马路增加了额外负担。因此,在北京的城区和近郊区,道路堵塞已屡见不鲜;交通事故亦时有发生。为了解这一问题的现状和探求缓解矛盾的办法,记者最近察看了北京市的一些交通要道并走访了有关部门。
车道便道摊点多
北太平庄商场一带,本是北京市一处繁华的地段,每天过往的车辆行人较多。现在,由300多个摊点组成的集贸市场,占据在整个人行便道上。同时,因地方狭窄,顾客的自行车又存放在慢行车道上。
与集贸市场相比,零散摊商挤占道路经营现象更为严重。木樨园附近的永定门外大街上,经常有许多个体摊点在车行道上经营;租用商亭的饮食摊点,有的把餐桌摆在便道上(见上图);一些揽客的三轮车主也把车子停在车行道上找生意,一眼望去,街上汽车、自行车、三轮车、行人挤在一块。
据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统计,全市摊群市场占用便道210处,占用街道290条;全市1万多有照零散个体和6万余无照流动商贩大部分都是挤占便道摆摊售货的。
施工占路无休止
住安德路西段的居民不禁纳闷:市政工程有的施工到底有没有长远的总体规划?1987年为安装污水管道在这里掘路,工期将近半年;路面刚铺上不到一年,1988年又掘开路面安装电缆线;完工不久,今年10月再一次掘路安装电力管线。同样是管线工程,为什么就不能一次性地掘路安装呢?这类被人们称之为“拉链工程”的施工,在东华门、月坛南街等处都出现过。市政工程施工拖延工期,也是挤占道路,影响交通秩序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承包市政工程的施工队,为了多揽活,往往在接下一个工程干一阵之后,马上又接新的活,由于人力分散,人员不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施工进度。另有一些施工队,施工之前,不作周密的调查设计,施工开始后发现工程设计不合理,被迫停工。一家工程公司的安装队在施工一个上水管道时,由于事先没有摸清地下情况,结果和人防工事相撞,不得不停工重新勘察现场,拖延工期两个多月。北京市一家施工队去年7月承接永外大街的雨水工程,本拟5个月完工,可是一年多过去了,现场还未清理干净,至今还有10根水泥涵管堆放在永外大街的人行便道上。在安德路东段,最近由于进行污水工程施工,也影响了交通(见上图)。
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最近对全市今年上半年审批的3301处施工占地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施工措施完善或能按期完工的仅占总数的60%,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或一再拖延工期,检查后仍无转变的有330处,占总数的10%。
马路变成停车场
北京停车场地严重不足,因此,许多车辆只好停放在马路上。
王府井大街北端的东华门大街,整个道路被迫作为社会停车场,原有道路根本起不到疏导交通的功能。在木樨园一带,经常有一些机动车随便停放在人行便道上。
据有关部门介绍,近几年来,北京市有180多处社会机动车停车场占用道路,其中相当部分停车场是占用车行道,占地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
10月26日下午,北太平庄农贸市场前的慢行车道上,记者见到一块路牌上醒目写着“禁止停放一切车辆”,而就在不到5米远的地方同时又树着另一块路牌:“非机动车由此往东停放”,接着是40余辆三轮车挤占在慢行车道上;在天坛商场门前,停放的自行车由商场大门前一直延伸到人行便道;慢行车道上也能见到顾客零零散散停放的自行车。即使是自行车存车处,占路问题亦相当严重,北京市三环路以内现有自行车存车处900多处,占地面积9.2万多平方米,其中占用人行便道、车行道存车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4.2%。
来自社会的呼吁
为改变道路被挤占的严重局面,北京市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综合治理。
首先,要分清责任,加强管理,严格执法。1981年以来,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先后制订、发布的有关便道秩序管理的规定、文件、通知等共33件,只要各部门各司其职,严格执法,认真查处,对挤占道路的行为是会有所遏制的。
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原有对违法个体户的罚款,一般10元20元,一些个体户根本不在乎;而对目前日益增多的无照个体商贩,缺乏具体完善的管理办法,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法规。
加强对城市建设的宏观控制。一些市政工程如管道安装等,由于投资渠道分散,往往是谁建楼,谁投资,时间上的错位很大,就更需要加强总体规划,从长计议,尽量减少马路上的“拉链工程”。新建的生活区,在设计时要把集市摊点的经营场地安排进去。
挤占道路的问题,涉及面很广。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有关部门必须从全局出发,协同配合,齐抓共管。记者接触到的同志都发出呼吁,大家都来为北京市马路的畅通无阻而共同努力!
(文中照片由本报记者陈志11月13日、15日摄)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