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评《台湾新文学史初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18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评《台湾新文学史初编》
江水
迄今为止,大陆已先后出版了数种研究台湾文学史专著,现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公仲、汪义生编著的《台湾新文学史初编》。该书以31万字的篇幅,为台湾新文学勾勒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
“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
(1920——1945),介绍了台湾文学的“孕育期”、“生长期”、“成熟期”;下编为“当代台湾文学”
(1945——1987),介绍了台湾文学的“光复期”以及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台湾文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两编共11章,全面论述了近70年的台湾新文学。
读《台湾新文学史初编》(以下简称《初编》)我以为,突出个性是《初编》作者的追求。
《初编》的个性首先表现在对于新的历史构架的寻求。人们不难看出,近年来的台湾文学研究出现了一个转变,即从对作家作品的一般性评介转向深入的全面的整体的研究,台湾文学史专著的面世正是此种转变的结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应当是有别于“概观”的。《初编》的作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事实,他们明确地将对史的构架的寻求摆在首位,并力图通过大量文学现象的分析梳理出史的线索,他们不是机械地分成概述和作家作品两大块,而是以史为线索,侧重综合论述。
正是基于对台湾文学的整体把握,《初编》作者在作家作品的分析上,没有孤立地就作品论作品,而是注意采用立体的动态的比较研究方法,既把作家放在历史大背景下进行总体的审视,又以“点”的透视呈现出史的大背景。引起我兴趣的是,作者没有囿于重要作家专节论述的传统格局,而是将同一位作家的重要创作分散到依时间划分的各个章节中去,此种做法本身就表明了一种观点:在文学史中,
一切都必须服从于“史”,换言之,“史”是统帅,“史”是总纲。化整为零的作法虽有碍于对一位作家的整体了解,却有利于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实际上,就构成《初编》主要篇幅的作品分析来说,它有两个参照:作家本人的创作历程与整个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对于文学史的考察者的一个考验在于能否在作品、作家创作历程与文学发展史三者之间保持一种有机的紧密的联系。应当说,《初编》的作者初步经受了这一考验。
我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将文学研究体系分解为实证性研究层次、鉴赏和批评层次和文学规律的研究层次。以“三个层次”的观点去衡量《初编》,我们欣喜地发现《初编》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努力,并大大推进了对台湾文学史的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