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痴心赤胆——记铁道部19工程局工人潘从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20
第1版(要闻)
专栏:

痴心赤胆
——记铁道部19工程局工人潘从富
王开忠 樊景文 朱斌
1989年7月10日22时10分,他像一颗流星陨落了,在漆黑的夜空划出一道耀眼的闪光。
8月25日,他生前所在单位铁道部19工程局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和“无私奉献的好工人”光荣称号。
10月底,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号召所属10个工程局及其他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向他学习。
他,是位普通的铁路职工,年仅37岁,名叫潘从富。
“他这把‘斧子’总是没命地朝前砍,从不往后缩”
坐落在长白山麓、太子河畔的八盘岭,像一头巨兽阻挡着田溪铁路的去路。潘从富所在的铁道部19工程局二处一段一队,承担着这里全国屈指可数的6350米长隧道的掘进任务。
八盘岭隧道石质破碎,地层多变,开工以后,塌方不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今年7月10日,队里安排潘从富到辽阳出差。当他整理行李准备动身时,忽然听说隧道里又发生塌方。他对队长说:“我对付塌方有经验,等处理完塌方再走吧。”
入夜,木工班长潘从富带着几名工人进洞了。他又像往常一样,抢在别人的前头,承担了最关键、最危险的立支撑木任务,1根、2根、3根……13根,全部立起来了!后边的人们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
潘从富刚要向后撤出,忽然发现有一根支撑木长出了两厘米左右,将附近的一根支撑木顶松动了。不行,这根支撑木不加固好,会影响施工质量!他双手向下伸去,就在他刚刚弯腰时,“轰隆”一声巨响,近10立方米岩石从他头顶塌了下来。潘从富,这位在隧道中带头战胜过260多次塌方的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潘从富1972年参加工作后,像一头老黄牛,一直不知疲倦地工作。运木头,别人扛一根,他扛两根;推水泥,别人推三袋,他推五六袋……1987年初,隧道经常发生塌方,如不及时用混凝土灌注好洞门,就难以施工。灌注洞门先要立模板。领导上考虑到队里技术不足,人力不够,用4000元钱聘请外单位木工来干。可对方认为这工作既艰苦又危险,给钱太少,甩手走了。
被人称为“潘大斧子”的潘从富找到领导拍着胸口说:“这活,我包了!”领导告诉他,由于隧道塌方无进度,本队职工干,每人只能拿基本工资。可潘从富干劲不减,带领8名木工冒着不断下落的碎石,在洞里连续奋战了4天4夜,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当他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宿舍时,连沾满泥水的工作服都未脱,一头倒在床上就昏睡了……
一位和潘从富朝夕相处的木工感慨地说:“不管什么时候,他这把‘斧子’总是没命地朝前砍,从不往后缩。”
生死关头,最显英雄本色。每次在洞内排险,一个人能干的,潘从富就包下来;需要几个人干的,他总是冲在前边。今年6月初,隧道又塌方了,处长宋福成来到最前边指挥抢险。潘从富见后,将宋福成拉到后边说:“还是我来指挥。我死了不要紧,你可不能死呀,全处2000多张嘴找你要饭吃哩!”
潘从富和“死神”打交道,妻子常为他担心。一次,全家人一起吃午饭。妻子呆呆地望着丈夫,含着眼泪说:“从富,我求你以后再遇到塌方别冲在前头了。”潘从富回答说:“你不往前冲,他不往前冲,还施工不施工?再说,我是党员,关键时刻党员不冲谁冲?”
“他的心,全操在铁路上”
潘从富出生在四川都江堰市,1972年底参加了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1984年,他随部队集体转业,成为一名铁路职工。同他一起入伍的同乡战友绝大多数都退伍、转业、调动回去了,他没有半点动摇。
1985年,他在家乡当干部的哥哥帮他在家乡联系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当时,潘从富正带领十多名青年工人,在位于大兴安岭的通霍铁路吐列毛都、花吐古拉等车站担负站房门窗的制作和安装任务。那地方“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最冷时,气温达零下40多度。工友们得知潘从富哥哥的来信后,都向他祝贺:“这下你可要离开这个苦地方,回到鱼米之乡享福去了。”可潘从富心想,自己一走,这几个车站的木工活咋办?不能按期建好站房,就会误了铁路交付使用的日期呀!他给哥哥回信说:“过两年再考虑这个问题吧。”
一晃两年过去了。1987年春节,潘从富探亲回到家乡。妻子高兴地告诉他,哥哥又为他在市里联系了一个工作轻松、环境幽静的国营单位,而且办好了商调函。潘从富对妻子解释说:“现在还不行。队里正在打隧道,立模板的只有一个木工班,自己是班长,又是木工中唯一的党员,这时离开,那不是临阵脱逃吗?”他再次留队了。
潘从富的妻子张国芹患贫血病,在家乡既要拖儿带女,又要下地干活,几次累倒。潘从富感到欠了亲人一笔“感情债”。每次探家,他都逼着妻子多休息,自己包下全部家务。遇到农忙时,白天忙不过来,只要夜里有月光,他也下地去干活,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来弥补一下自己的“过失”。可是,当家里忙和队里忙“打架”时,他心中的天平总是倾向后者。他参加工作17年,探亲不到10次,其中有4次提前归队。
妻子张国芹叹息道:“他的心,全操在铁路上了。”
张国芹忘不了这件事。去年“五一”节,她带着儿子潘兵来到工地过节。不幸,儿子潘兵在工地附近的公路旁,被一辆汽车撞倒,造成左大腿粉碎性骨折。为了不耽误施工,潘从富把儿子送进离工地不远的一家医院治疗。他只陪儿子在医院住了3天,就匆匆赶回工地。
“他很穷,可又很富”
潘从富离去了,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家。
摆放在屋里的遗像前,没有鲜花,没有香火,只有两杯辽宁名酒“凤城老窖”和一盒“石林”牌香烟。
他妻子张国芹用哭哑的声音告诉人们:“从富爱喝酒,也爱抽烟,可他平时总舍不得买。偶尔买的烟,都是二三毛钱一包的;买的酒,都是一块出头一瓶的。现在走了,就让他喝两口好酒,抽几支好烟吧……”
她哽咽了,在场的人眼睛也都湿润了。
两间屋内,除了一只破木箱、一个高低柜、一张双人床和锅碗瓢盆以及简陋的铺盖外,别无所有。
按说,这位培养了60多名徒弟、长年奔波在塞外超时间干着超强度体力活的6级木工,每月拿上三四百元也不算多。可由于队里担负施工的八盘岭隧道经常塌方,进度缓慢,效益很低,他多数月份只能拿100多元的工资,有时,月收入只有六七十元。而他却要负担4口之家的生活。
潘从富参加工作17年,穿的外衣全是发的军装和路服,自己没买过一件。今年5月,妻子见他整天穿着黄胶鞋,为他买了一双30多元钱的皮凉鞋。当她拿给丈夫试穿时,潘从富不住地说:“太贵了,太贵了。”直到牺牲,他都没舍得穿。
潘从富虽穷,却不愿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补助。近两年来,队里两次要给他救济他都谢绝了。
潘从富虽穷,却是那样慷慨大方。他听说有个地方发水灾,带头向灾区捐款。他每次回老家探亲,带来腊肉、香肠,没有一回不是和工友们分着吃。
潘从富虽穷,却公私分明。他当木工17年,经手的木料多达2500多立方米,许多是做家具的上等料,他一根未拿。去年3月,他家迁到辽阳,住进平房。由于附近潮湿,夏天蚊蝇多,左邻右舍都请人做了纱门,而他这个木工班长的家却一直没有装上纱门。妻子儿女催了几次,他都讲“等以后再说。”可是直到牺牲,两个夏天快过去了,他也没有把纱门做好……
潘从富去世后,人们清理他的遗物,看到那只伴随他东奔西走的破木箱里,除了几件补了又补的衣服外,还有一张张荣誉证书和一个个闪光的立功奖章。它们记载着:潘从富3次立功,7次受奖,14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文明职工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和“学习雷锋积极分子”!
19工程局二处党委书记钟振帮感慨地说:“他很穷,可又很富。”
(附图片)z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