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其无后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20
第8版(副刊)
专栏:

其无后乎?
潘志豪
一位工程师的正在念中学的女儿,由于读了某作者的性文学作品,结果沦为街头娼妓。为报女儿堕落之仇,这位工程师萌生了要对某作者施行“血的制裁”的可怕念头。他悲愤地诅咒:难道写这类文字的人都没有子女的吗?——这决非笔者杜撰,而是发生在江西省的一件真人真事。
“文章千古事”,中国文人历来是珍重文字的。大部分作者虽然不求自己的作品“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但祈愿它于世无害、于人有益却是起码的要求。而现在区区的一部作品却引起了如此社会效应,真令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期以来,性,一直是讳莫如深的禁区,致使我国当代文学一直处于欲说还休的思春阶段,这当然不正常。然而近几年来某些“文学作品”中的性描述,竟呈现了“突飞猛进”的态势。尤其在赵公元帅的推波助澜下,“性风吹得文人醉”,某些作者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渐渐淡化到了烟消云散的程度。他们的赤裸裸的性描写作品,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无疑是一种“鸦片烟”。那位工程师发出的“其无后乎?”的厉声责问,是很值得那些热衷于写性的作者扪心自问,反省再三的。无疑,作者也是凡夫俗子,除了精神生产外,还需要自身的生产,即种族的繁衍。他们自然也有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断不会个个都是“无后”的。因此,当一个作者坐在案头写作性呀什么的作品时,务必莫要忘了那一双双真诚热切而又不免略显稚嫩的少男少女们的目光——即使你不为他人计,也得想想你自己的孩子完全可能是读者之一,切切珍重!
写到这里,我倒想起了一件文坛轶事:一位作者每发表一篇性文学作品,当编辑部将样书寄来时,他总立即将样书锁入书橱,秘不示儿。一天,他的儿子趁他外出,撬开书橱,正在诵读之际,他却突然回来了,于是,儿子饱尝了一顿“竹笋拷肉”……
看来,这位作者的鉴别能力完好无损,他深知自己种植的“精神粮食”实乃“精神鸦片”,所以才严格禁止儿子品尝,用心可谓良苦。然而,我又不得不发一声感叹:既然如此,你却炮制这类“精神鸦片”专供他人子女享用,这又于心何忍,于情何安?
由此我想到,“扫黄”工作如果仅仅倾全力于整顿出版社和书摊,实在有点“扬汤止沸”。只有广大作者自觉地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创作”那些淫秽的劳什子,才真正是“釜底抽薪”之举。
(原载1989年11月6日《解放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