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经费短缺队伍不稳 农技战线陷入窘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22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经费短缺队伍不稳
  农技战线陷入窘境
最近,我对潍坊市临朐、昌乐、坊子、昌邑四县(区)的农技战线作了调查,发现不少情况令人担忧。
近几年,国家拨给农技部门的经费逐年减少。乡镇农技站多是用卖种子、农药等手段来获取经费。临朐县28个乡镇农技站只有1个有条件开展正常业务;坊子区农技系统竟找不到一架显微镜。由于资金短缺,无法做种子对比实验,良种引进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无法进行土壤化验,难以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和科学种田指导。
基层农技站深受人手短缺之苦。昌乐县农技站有4人,临朐县农技站只有两人,乡镇农技站多数为一二人,应付日常事务都很紧张,很难开展科研工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待遇低、生活苦、搞事业难等诸多因素,许多农学院校毕业生纷纷改行;二是多数乡镇农技员被当作行政干部使用,本职工作反而成了“副业”。有一个县67个农技人员中只有两三个人从事业务工作。
乡镇农技站作用削弱,村级农技组织纷纷解体,致使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支离破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农技推广周期延长。土地承包到户后,实行的是分散经营,农民如果对接受新技术有顾虑,别人无法干涉。昌乐县推广西瓜嫁接技术难就是很好的一例。西瓜枯萎病的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六七年,因此西瓜轮作期要8年以上。解决这一难题,国际上常用办法是嫁接。这一技术,昌乐县科技人员在1979年就已掌握并大力推广。但到1987年仅嫁接250株。今年,这项技术才被少数农户接受。
农技推广范围缩小。现在,农技部门通过扶持科技带头户来实现技术同生产的结合,收到一定效果。但推广面小,使新技术难以很快为大多数农民接受。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现在,农民只是凭一知半解的农技知识和习惯从事生产,遇上病虫害,常常无法应付。
农技战线的窘境,成了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山东潍坊日报社 王文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