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生命的暖流——读《未带地图的旅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24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生命的暖流
  ——读《未带地图的旅人》
  丁亚平
每一份生命都有它生长的历程。探寻、选择、跋涉,生命于历练中成长,在磨砺里成熟。人的生命的历程,作为历史命运的表征,有振奋,有悲怆,也有沉思。反顾生命的历程,追索历史的命运,你会欢欣会激动会伤感,更会得着一份温馨的静美。毕竟,已逝的一切无需回避,也无需拒绝,心灵需要抚慰,生命需要提升,历史正在并且必将不断向前推进。
作家萧乾的这本题为《未带地图的旅人》的回忆录,正是在这样的生命意识和历史情思的导引下,回顾、忆述了自己的人生旅程:青春少年的觉醒,冲出古城走向世界的渴望,《大公报》供职的日日夜夜,旅英七载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十字路口的抉择,“回来落户”的坎坷,重见阳光的奋进……。重温生命之旅中那永不再来的时刻,自然有欢乐也有痛苦,然而,在历史面前,在净化的心灵中间,一切恩恩怨怨,冷冷暖暖,尽皆释然了。萧乾说,他比许多人倒楣,又比另外许多人幸运。他一生受过罪,吃过苦头,可也有过好日子。他做过后来十分悔恨的事,也做过至今仍认为自己做对了的事。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又曾有机缘在地球上一些角落闯荡过一阵子。他一生崎岖坎坷,然而心中始终有所追求。年近八旬之际,回首往事,萧乾心中涌动的,是一股生命的暖流。
譬如,回想五卅惨案发生后自己拿了一面写有反帝标语的小旗,到大街小巷扯开喉咙喊:“不要买仁丹,买避瘟散,万应锭”;回想自己三十年代以大时代里的通讯员身份,将自己的耳闻目睹报告给大众的经历;回想自己旅英七载,驰骋西线,采访、编发独家新闻的战地记者生涯等等。他怎能不心驰神往,精神振奋,浑身热流滚滚呢?
当然,最使萧乾难以忘怀,浸沉到感情的激流之中的,还是他1949年年初在生命的大十字路口的抉择: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参加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与她同命运,共患难。本来,他当时有几条路可走。他可以接下聘书,应邀到剑桥大学任教;也可以留在香港,保持原有生活方式,静观形势再做选择。然而,他怕当“白华”,怕做一个无国籍的流浪汉,怀着对“家”的依恋——执拗的,什么山川都无从阻挡的依恋之情,回到了建国前夕的北京。就像回家的鸽子,不论路有多么遥远,多么崎岖和险阻,也痴心无改,决不动摇那种“我要回家”的强烈意愿。这是一种深刻的情感,执著的意志。
带着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归国的萧乾,有“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的激动,有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兴奋,也有作为“半新半旧”知识分子的不安与沉重。而到1957年他成了矮人一等的人。他烧过锅炉,扫过厕所,抬粪,卸砖,挖泥,等等。他甚而想到过死。
然而,他没有去反复品尝苦果,没有黯然神伤地去展览那哀叹。他懂得,任何一份生命的生长的创痛是与成长的过程相伴而来的,生命的成熟,避免不了挣扎与锤铸,就像历史进程的曲折历史选择的艰难一样。书中,萧乾写他对自己在那样的非常态的年月,居然安然无恙,胳膊腿儿不曾少了一条感到幸运,对下乡劳动改造时老乡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至为感动,对妻子家庭的温暖与慰藉感怀不已……,这种种记述,看似并未生出感情的大波大澜,但却多少使其心灵脱离重负,获致抚慰与平衡,同时也使他的生命臻及某种程度的自由,并得以升华,因而,其丰富意味是值得重视的。
无疑地,萧乾也是一个广义上的记者。他总是把人生当作采访的对象和场地。这几十年来,世界风云、历史现实、人情世态千变万化,他观察、经验不少,体味、感受、思索也很深。他不太纠缠于个人历史与恩怨之中。1949年初选择归国,他至今不悔。历经磨难终而改正之后,每当有人悄悄对他表示“57年我对你欠了债”时,他一律回答,“怪不得你。”不存芥蒂。回忆与反思,虽然略呈伤感与苦涩,却也寄寓真诚与热望。在这种复杂的思绪当中,萧乾将自己的拳拳爱心奉献给了祖国和民族。
他毕竟是中国人,毕竟生活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的命运毕竟是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历史的命运割舍不断紧密相联的。对祖国、对民族、对历史,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审视、读解萧乾的这本《未带地图的旅人》,你不难发现,其间蕴示着一个中国赤子的生命的暖流和沉沉而复杂的心声,浸没在昼夜不舍,川流不息,不会枯竭,不会倒流的历史河谷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