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来自农田水利工地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25
第1版(要闻)
专栏:

  来自农田水利工地的报告
  本报记者
北方的初冬,许多地方气温已是零度以下。然而,以农民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却热浪滚滚,全国形成把农业搞上去的大气候。
记者在我国北方农田水利工地的现场见闻,报告给人们一个个可喜的信息。
河北石家庄:因地制宜求实效
看不见标语口号,也看不见红旗招展。在河北石家庄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地上,记者感受到的是扎实真干的氛围。
11月17日,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地处太行山东麓的行唐县东安太庄村民,仍在挥汗抢修扬水站渠道。记者得知女青年梁淑清已出工20多个,便问:这么冷的天,你还在干?她腼腆地回答:为自己,也为大伙儿。村党支部书记梁大平沿着长310米、宽42米、高10米的渠道边走边告诉记者:“村民讲的是实话,掏的是实劲。这渠小修一下也能用,但不能糊弄自己,糊弄子孙。现在费点劲加宽,用水泥板砌好,多少年也坏不了。”乡长张琪用手指着前边一道正在施工的拦河坝说:水坝和6座扬水站修好后,全乡可扩浇6000多亩耕地,造成6000多亩果园。到时请你来尝鲜儿。
主抓农田基本建设的杜永新副县长一边看现场,一边介绍县里的总体规划。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山区、丘陵、平原及沿河村镇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做到乡乡有工程,村村有项目,件件有效果。在政策和措施上注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如对能受益而不积极修渠用水的乡村,核减农排、农灌柴油指标;本着“谁承包,谁受益”的原则,在承包期内的荒山、荒坡、荒滩允许折价转让和继承。农民认为这些法规实在,干起来心里踏实。
石家庄地区其它县、市,今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搞得卓有成效。行署领导告诉记者:5个山区县每天平均出动劳力达20万人。到目前为止,全区已修节水防渗管道垄沟等109万余米,修复清淤旧渠道79公里,新打机井、修旧井1.1万余眼。(陈国琦)
山西昔阳县:继续营造“海绵田”
11月18日,记者来到山西昔阳县的界都、凤居、赵壁等7个乡的一些村庄,看见有的村农民赶着骡子到划定的地段拉土垫厚滩地;有的在干石河滩挖一深坑,换上熟土,准备栽树。
在昔阳县,多年来造就了一批农田基本建设规划、设计、施工人才,许多村因地制宜,营造改田、造地的大小不同的工程。今冬全县已投入劳力5.5万人,推土机拖拉机920余台,进度之快,质量之高,是出乎人们意料的。
60年代初,大寨创造了以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特征的“海绵田”,被全县许多农民接受,成为增产的好办法。连续20余年,经过多少风风雨雨,但农民心里有底,始终没有把建造“海绵田”丢掉。全县40万亩耕地中,如今已有15万亩造成“海绵田”,即成了蓄水保墒稳产高产农田。1985年以来,连续3年大旱,有的年份全年降水仅300毫米,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仍在250公斤以上,今年亩均产粮达372公斤。
在赵壁乡赵壁村的造地工地,记者见到陈爱明家兄妹3人,个个干得汗流满面。他们共分到拉运60立方土的定额,用4天半全部干完。我问陈爱明:“现在这样干,和学大寨有什么不同?”他说:“学大寨那阵是给领导干,现在是给自己干,自己就是领导。”今冬昔阳县农田基本建设继续围绕修建“海绵田”展开:造地2400亩,复垫河滩地8000亩,复垦耕地2200亩,整修二坡地3万亩。这些目标,已完成一半以上。县长王桂宁告诉记者,昔阳再不搞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不搞“大呼隆”,治一块,种一块,得利一块,紧紧抓住实效不放。(王艾生)
河南新郑县:农民成了投入主体
新郑县因创造了节水农业,即在田间地下埋设塑料水管浇地而闻名河南。县长王福成对记者说,这种水利设施节水39%,节电34%,节地1.7%。去年全县埋设地下塑料水管30万米,今年计划再埋25万米。
谈到水利建设,县委书记张海钦劲头就来了。他介绍,今年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投资热情高。入冬以来仅半个月时间,全县农民集资541万元,成了农业投入的主体。谈到农民集资办水利的积极性从哪儿来,他认为:一是中央、国务院强调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住了农业稳产高产的关键;二是农民投资办水利,直接关系自身利益;三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今年国家提高了定购粮的价格,市场调节部分更可卖好价钱,投入多就意味着产出多。
记者没有看到万人齐上阵的所谓壮观场面。但乡乡有工程,村村有任务,户户有活干。梨河乡学田村党支部书记王根华算了一笔帐:有水利条件的小麦、玉米亩产400公斤,高的超出500公斤;没有灌溉条件的,小麦亩产才150——250公斤,而玉米仅100公斤。群众看到了这个现实,因此今年集资投工积极性特高。省政府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全省各地、市、县今冬已筹集资金6431万元,农民集资2.3亿元。今冬明春用这些钱除新建工程外,主要搞好现有配套工程,解决有干渠无支渠,有井不配套的问题。  (李 杰)
辽宁新民县:统一规划团结治水
11月20日,关东已经结冰。在寒风中,记者到辽宁新民县张家屯乡,采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地。
在乌牛村,记者碰到正打机井的村长张恒国,问他:“打井资金哪来?”“国家贷款10万元,农民自筹32万元,每亩地100元。”“这么多,都愿拿吗?”“心齐得很,过去搞水利图形式,打了机井旱死苗,国家出钱也不愿干。如今有笔帐:今年大旱,每亩减产600斤合300多元,如果多打些机井,这300元就丢不掉。为得300元,都愿出100元。而且,出一次可长期得好处。”因此,仅这个村,今年就打20眼机井。
在双城堡村,记者看到几公里长的水利大军,问乡水利站长高国维:“这是一个村的人?”高站长答:“全乡5000劳力,这里就有4500人,村村都有。”“大家都愿投资、出工?”“这有个过程。大包干后,在水利建设上各自为政,虽搞了工程,但由于互不相通,遇到大旱还是水在河中流,人在岸上愁。这教育了大家要集中财力人力,团结治水。今年全乡农民投资160万元,相当国家投资的3倍。”  
 (段心强)
陕西咸阳市郊:干部带头群众劲足
11月19日,记者来到陕西咸阳市郊区韩家湾跃进村。在村里虽没看到“男女老少齐动员”的场景,那蜿蜒逶迤的用水泥新砌起的水渠,却使人耳目一新。
村长黄鸿斌指着新渠说,俺村2100米的水渠,原计划一个月完工,可全村男女劳力一伙上,只用半个月就完工了,可新增水田300多亩。你看,那坡地上多少年没见过水的旱地,也可以浇水了。”
“农民对修渠修田没意见吧?”
“给自己干哩,农民有啥意见?”黄村长笑着说,“多少年没打铃了。现在吹哨上工,哨音一响,‘刷’地都上了工地。昨晚村里开会,开到夜里12点,大伙精神还蛮大呢!”
站在一旁的青年后生张虎林接上话茬:“过去没渠,旱天一放水,漫地流,浪费大着哩!现在修了渠,既省水、省电,又省力、省钱!”
“今年大家干水利为啥劲这么大?”
“领导决心大,下力抓,农民自然劲鼓得圆!”黄村长说:“今年抓水利,乡长、区长不知跑来多少回!昨晚电视上,省委书记、省长都下乡修水利,还规定全省机关干部每年至少参加15天农业劳动哩!”   (孟西安)
甘肃榆中县:讲速度更重质量
11月18日,记者驱车前往甘肃榆中县北山地区的中连川和贡马井。一路上,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满目是贫瘠的黄土地。
赶到现场才知道,“中连川无川,贡马井少井”。我问乡长白大明:“这里的地名是不是有点名不副实?”他笑了笑:“山里人爱川盼水,起个带川挂水的地名,图个吉利。”接着说,大包干后,农民一家一户地干,修的是“鸡窝田”和“皮带田”,零零散散,形不成气候。现在统一规划,连片治理,劳力、时间相对集中,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搞,用不了几年,山区的面貌就会大变样。今年全乡1200亩新修梯田任务,一个多月时间就超额完成了。
在去看新修梯田的路上,我访问了几位正打场的农民。宋禄元一家6口、40亩耕地,宋明元一家4口、30亩耕地。种这么多地,粮食还不够吃。仔细一打听,平年每亩地产粮百十多斤;今年天旱,只收七八十斤。
但是,耕作粗放、靠天吃饭的习惯势力,仍然严重影响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如宋禄元一家现有梯田5亩,其中3亩还是土地承包时划分的。宋明元家的情况也如此。
同干部群众交谈中感到,如今农民从实践中已经看出,修梯田是最好的扶贫项目。农民称梯田是“吃饭田”、“温饱田”。
我向一个农民打听今年新修梯田的质量,他说:“逐年修些,真正做到活土还原,死土深翻,修下的地能多打粮食。任务一大,搞成突击,不顾质量,就把饭碗砸了。”白乡长也承认,确有这种现象。修梯田保证工程质量才有增产效应;有增产效应农民才会有持久的积极性。在关系农民吃饭这件大事上,确实不能只顾速度,不顾质量。
   (张述圣)(附图片)
山西省和顺县把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近年来采取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等措施,使近10万亩农田建成稳产高产田。图为牛川乡南庄村农民冒着风寒治理二坡地。
焦来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