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清凉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25
第8版(副刊)
专栏:

  清凉山
  伊心恬
革命圣地延安城边,延河、南河、西河三河汇流,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三山鼎立。清晨,一轮红日从宝塔山边冉冉升起,延河大桥、宝塔大桥上,人来车往,生机盎然。
我随着人流走过延河大桥,来到清凉山麓,沿着陡坡土路,不到百步,迎面是一座石雕牌坊,两边刻着一副长联:
二水绕座晨望嘉岭塔边烟
八景环山夜对凤凰楼上目
原来,清凉山号称“金仙胜境”,山上洞窟亭阁遍布,名胜古迹众多。沿石阶拾级而上,月儿井、望月楼、石佛洞、范公祠……掠身而过。到了半山腰,“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出现了。
纪念馆中陈列的400多幅照片、300多件革命文物,再现了当年新闻战士的风貌,把人们带进了清凉山时期那如火如荼的年代。
清凉山,人们叫做新闻山,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党报委员会、中央广播委员会、中央出版发行部和各新闻单位都集中在这里,新闻战线前辈们在这里开创了丰伟的业绩。
我国第一张大型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这里创刊。
红中社在这里改名,第一次出现新华通讯社的名称,并以新华社名义在这里发出第一条电讯新闻。我国第一个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这里建立。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陈毅同志当年在延安留下的诗句,正是对清凉山的盛誉。
我仿佛看到一个个头戴旧军帽、身穿灰军装、双腿缠绑腿的新闻战士,精神焕发,往来奔忙,耳边仿佛响起了那日夜不停的嘀哒嘀哒的电键声,那嘹亮的歌声。
小米、黑豆、酸菜、山药蛋,是新闻战士们的家常饭菜,窑洞、旧庙、土炕,是他们的“安乐窝”。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也不分日夜。白天,人们分秒必争。入夜,错落在山坡山坳的一孔孔黄土窑洞里,亮起了盏盏昏暗的煤油灯,有的伏桌笔耕,有的手摇马达,有的戴着耳机飞快地抄收电码。
美国评论家艾金森到清凉山参观,临别时说:“我发现,你们青年都是有信心、有崇高理想的人,这就是你们取得胜利的根本。”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说过:“清凉山上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清凉山上的新闻战士,为新闻工作付出了宝贵的青春,有的积劳成疾,英才早殇,有的牺牲在炮火中,以身殉国。在那山腰上的灌木丛中,有一穴墓地,曾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杨松就长眠在这里。
在告别延安的时候,在去机场的路上,我不由地抬头仰望那雄姿屹立的清凉山,再看一下巍峨的宝塔,潺潺的延河,默默地祝愿“新闻山”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