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治山治水在隆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2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治山治水在隆化
  门振成
河北省隆化县总面积为5497平方公里,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50.4%。每年流走的泥沙总量为453.9万吨,如堆成一尺厚的土层,面积可达2万亩。随土壤流失的氮磷钾肥3860吨,按300元/吨化肥计算,全县每年有115.8万元人民币就这样付之东流了。
这,就是隆化县的县情。
难道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不。隆化人——这些大禹的子孙们,正在推出一幅新的大禹治水图。
今年9月,这个县荣获“全国水利先进县”称号。
碑梁村背水一战的劲头
自然灾害与贫穷交织在一起,造成的是人心离乱。以隆化西川释马吐河上游西庙宫乡碑梁村为中心,方圆百里之内,跑东北、下江浙求生存者有之;依恋这块土地但又听天由命者有之。然而,在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则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双手对大自然的改造上。
先说碑梁。1989年6月3日,一场无情的洪水吞噬了牛马,卷走了房屋。大水过后,人们目睹一片惨景痛定思痛,再不犹豫了。老村民杨玉昆拉着村支部书记刘江的胳膊,向这位38岁的共产党员迸出了心底的呼喊:“刘江,你领着大伙干吧!”干,这句话已经喊了好多年了,但这次刘江听得出来,这是发自群众心里的呼声,这就是治山的基础。当群众真正意识到大自然已经危及到生存的时刻,有人出来振臂一呼,这种劲头决不亚于背水一战。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支部书记的责任使刘江横下一条心,带领村民向荒山进发。
然而,当治山队伍开进山腰的时候,老村民吴永横着扁担,挡住去路,喊着:“谁再治山,我砸断他腿!”
吴永真的不想治山吗?刘江最了解他的心。过去“大兵团”作战,搞平调,搞“一刀切”,伤透了这位老人的心。当场,刘江没有说什么。晚上,坐在他家炕头上,两个人各自敞开心扉。第二天,全村39名党员跟着刘江上山了,而紧跟在党员后面的便是那横着扁担的吴永和杨玉昆等十几个年过花甲的老村民,以及村里的其他人。
刘江提出对每户应出的劳动积累工超奖亏罚。但有一点,对五保户、残废军人个人免出工,对在老山前线和参加首都平息反革命暴乱的军人家属全家免出工。刘江白天带领大伙吃在山上,干在山上,晚上回到村里挨门挨户算工记账,帮助那些弱劳力户解决困难。一个月下来,全村507个劳力,共挖水柜1万个,搞林水工程4300亩。
碑梁人和碑梁精神,是隆化人的缩影。在荒地乡大后沟村,16名党员承包了16座荒山,其中有12名党员举家搬迁到山上。党员黄兴俊7年前就率先进山了。当时,他面对着自己3个准备外出另谋生路的亲兄弟,大声疾呼:“我是党员,我在,家在,山就得治,人就不能走!”终于,全家人跟着他进山了,弟兄4人寒来暑往,在这山上苦干了7个春秋。如今遍山绿荫叠映,瓜果飘香。
赵国存,这个少了一只胳膊的村长,为了治理他所在的尹家营上沟村那一方土地,硬是用一只胳膊推着小车,领着村民4个月动用土方3万立方米,出劳动积累工2万个。今年9月,西庙宫乡政府搭起农田建设庆功会的大戏台,乡政府为全乡75名劳模披红戴花,并且每人奖励一把新铁锹。
海岱沟愚公移山的毅力
海岱沟和柏子沟是两个连在一条梁上的山村。当初,为了一捆柴禾,海岱沟人被柏子沟人扣下过扁担。海岱沟的老支书王玉贵一气之下带领村民植树造林,一干就是13年。山上松柏,村边杨柳,一茬接一茬,直到绿树盖满了整个海岱沟。毗邻的柏子沟村却不急不慌,不紧不慢地看着海岱沟人在那忙乎,而自己的山头依然是一小片“和尚头”。1983年6月29日,一场大雨同时灌向两条沟。同样多的水,在海岱沟成了及时雨,在柏子沟却成了“蛤蟆塘”。50亩川地被冲得见了岩石,400亩庄稼需要改种。洪水过后,海岱沟人喜气洋洋,柏子沟人恍然大悟:“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支部。”
海岱沟的村支部好在哪里呢?就是这个村的带头人有禹的思维。治山治水一靠精神,二靠组织,更重要的是要治在根上。当初,大多数人主张在山下搞大兵团平地时,上头下来人逼着他把栽树的人拉下山,王玉贵顶着、拖着、抗着。最后,他急了,冲着海岱山大喊:“给下辈子人造福,这个主我拿定了!”他领着全村人在山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下去。他说:“‘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上不治下,水来一场空。’这话,早成了口头歌,你唱,我唱,他也唱,不知唱了多少年,可有谁真正这样干呢。”
这种“绿色的落差”又何止发生在海岱沟和柏子沟呢。这个县的西地村和梁底村不也是一梁之隔吗。西地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榜为造林栽果历尽苦难,但他痴心不改。从1973年起,带领群众在荒山野岭上栽红果,苦干15年,全村红果21万株,年产百万斤,还建起了果品深加工基地,搞起了产供销一条龙,人均收入千余元。刘金榜当上了全国劳动模范。而梁底村呢?这些年不少人把精神头都用在相继盖起来的那5座小庙上。他们把解脱贫困的宝,押在神仙的供桌上。说他们不治山,未免过分些,但同样是治却没治到根子上。村前那条坝,冲了修,修了冲,不知反复多少次。
尽管人们对治水的认识有先有后,但经历了大自然警告和惩罚的隆化人民,终于坚定了根治山和水的决心。在隆化“都江堰”的张三营区,老区长郭文元把手指向那更远的层层山峦,意味深长地说:“那就是滦河的上游,这儿每一条沟的水,都汇集到滦河,流向密云、潘家口水库,关系到京津和整个华北。我们不仅为自己治山,更得为下游人治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