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新时代的群英谱——电视片《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28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新时代的群英谱
  ——电视片《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观感
  任重
中央电视台电视专题系列片《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以下简称《史册》)在全国劳模大会前夕为会议代表专场播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老劳模一同观看,倍觉亲切。是啊,多少年没有这样集中宣传普通劳动者了,现在有了,怎能不让他们感动!
短短两个月,《史册》的创作者们涉足21个省市,深入到企业和乡间,拍摄了28个行业101个单位的104位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完成了建国以来宣传容量最大的一部“群英谱”。
《史册》形象地记录了共和国创业史上104位英雄劳模的群像。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以孟泰、赵梦桃、马恒昌、王崇伦、时传祥、李顺达等劳动模范为代表的第一代共和国的建设者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了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战斗,铺下了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块基石。共和国的建设没有中断,在孟泰们的身后继起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也继起着一批又一批的新劳模。倪志福、王进喜、张秉贵、罗健夫、蒋筑英,熊熊的火炬在他们手中传递,共和国的大厦在他们身后崛起。到了80年代,共和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她的建设大军汇聚成奔腾的洪流,劳模的名字和事迹也遍布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史册》寻着历史的纵线,梳理共和国建设的轨迹,在今天的横断面上豁然展开,犹如一颗火种从点燃到燎原,把祖国建设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劳动者们前仆后继、源源不断的贡献融为一体,高唱起一曲献给基石的赞歌。
《史册》以大量生动的实例,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参照。它告诉我们:时代丰富着“劳模”的内涵,工人阶级正在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成熟。
80年代劳模的构成和50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50、60年代的劳模主要是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以默默无闻、节俭朴素的“简朴型”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勤劳型”为多。进入80年代,劳模的行列里增加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管理人员,他们和普通工人、农民一起,活跃在社会主义的劳动大军中。与此同时,劳动致富、开拓创新、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这些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特点,和勤劳简朴的优良传统一道,使80年代的劳模更显得多彩多姿。新一代的劳模是现代化意识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代表,是一支集生产、科技、指挥、经营于一身的“全能型”的队伍。
劳模内涵的丰富说明,支撑着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何止千千万万!50、60年代需要劳模们以其献身精神带领广大群众去奠定社会主义的基础。80年代和未来更长的年代需要更多的劳模们,仍以其献身精神带领更多的群众去建设现代化强国。这是历史合乎逻辑的必然,更是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宣传工作的规律性。实践证明,近几年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被削弱的倾向,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放松了领导,另一方面在宣传的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偏颇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于后一个方面,《史册》给宣传工作者留下了三点启迪。
启迪之一:必须重视宣传普通劳动者。包括产业工人、农民、企业家、文教卫生和科技工作者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是民族的英杰,社会的中坚,在他们身上,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展示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对他们的宣传当然应该成为宣传工作的主体内容,唯其如此,宣传工作才能真正成为鼓舞人民斗志,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史册》面向广大群众,从他们当中选取典型,使观众倍感亲切,知道“先进人物就在我身边”,可敬而可亲,易知而易学,从而产生了比较大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要不断探索和提高宣传的艺术。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宣传效果的好坏。这些年虽有改进,但刻板、生硬、概念化、说教化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史册》的创作者们懂得,做人的工作,感化比灌输更有效。他们充分相信宣传对象的认识和评价能力,采取新闻手法,平实简朴,不求奢华,寓深挚于写实之中,只在人物品格的一两个突出点上着力,给观众留下尽可能多的思索和联想空间。宣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应有一定之规。从艺术性角度去评价,《史册》的写实手法还有不少粗糙之处,但不管怎么说,它体现了一种把思想教育与艺术创造统一起来的方法的探索,而且产生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这毕竟值得珍视。
第三:要注重形象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实生活的广阔舞台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张思德、孟泰、雷锋、焦裕禄、罗健夫、张秉贵这样的英雄和模范。他们既是生活原型,同时又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是最好的教员。《史册》就是以一个个色彩鲜明的人物为载体,通过对他们事迹的介绍,把主人翁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生动而不假雕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达到感人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