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感情与鲜血凝成的历史画卷——简评电视连续剧《临汾攻坚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1-28
第8版(副刊)
专栏:

感情与鲜血凝成的历史画卷
——简评电视连续剧《临汾攻坚战》
  王晋军
很巧,中央电视台播放《临汾攻坚战》时,我正在晋南重镇临汾采访。
当地人们争观此剧,议论风生。当四十一年前那场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特殊战役真实地、艺术地、英勇悲壮地再现于今日荧屏时,可以想象在临汾观众心灵中所掀起的波澜是多么巨大!所衍生的思考又是何等深沉!
在诸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片子中,《临》剧是拍得比较成功的一部。创作者从历史史实中发掘丰富的素材矿藏,站在新的历史和时代高度来把握,熔铸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层思考,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群众为追求光明的勇于献身精神和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临汾战役经历了惊心动魄的70多个昼夜,在解放战争战史上,这么长时间的攻坚战是罕见的。毛泽东同志曾撰著论述临汾战例,可见其举足轻重。《临》剧以浓重笔墨、色调塑造了临汾战役中徐向前元帅的形象。他稳健持重,身先士卒,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从当机立断奔袭飞机场到戬砍“卧牛城”犄角初试锋芒,从战地窑洞潜心阅读《孙子兵法》到召集各路“诸侯”研究攻城计划,从辨清敌人破坏坑道的手段再到制造几万斤炸药的地下“土飞机”,刻画烘托出徐帅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精湛的战争领导艺术。剧中对徐帅的描摹有血有肉,他与人民群众,与战士的血肉关系感人肺腑。譬如,给李海父母写信,为战士送鞋,对逃兵循循善诱,吃老乡送的莜面山药旦,背包上写名字,痛哭殉难的王墉旅长等,都是非常平凡而又精彩的情节。它令人信服地感到徐帅的可亲可敬,感到作为他军事生涯中辉煌篇章的临汾攻坚战大捷的历史必然性。
《临》剧对敌我之间的战斗反映细腻、深刻,也十分逼真。第一次打东关我军失利,伤亡3000多人,剧中作了比较恰当的叙述和渲染。写敌人如阎锡山、梁培璜、徐其昌、谢锡昌等,不脸谱化、概念化,而是尊重历史,充分展示,合乎情理,恰如其分。剧中既有敌在机场空运遭袭击的溃不成军,也有祭鼓楼垂死挣扎的杀机毕露;既有枪口下连失明碉暗堡的蒙昧愚蠢,也有反坑道战中的凶残狡诈。这一切非但丝毫无损我军形象,却更反衬出徐帅和我军将士有勇有力,多智多谋,表现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真谛所在。
人民群众的支前场面在《临》剧中也表现得壮观宏大,朴实率真。它所调动的人力之多,是近年来军事战争片所不多见的,因此也就产生了壮观效果。“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洪大伯、孙秀英等代表人物身上,而且充溢于男女老少踊跃支前的战斗画面里。为了打坑道,人民群众拿车推,用驴驮,拉门板,送木料,甚至连棺木也献出来,更有20万块门板一夜间神话般冒出来,铺就了一条通向凯旋的坦途。这些看似简约的画面令人信服地再次证实了一个永恒真理。
《临》剧在艺术表现方面还有许多新探索。电视剧有其自身的本体内质,决定它具有区别于电影的独特的审美品格,因而电视剧应具有与电影故事片迥然不同的艺术手段。《临》剧比较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除了题材的选择、形式的布局等具有独特性之外,在描写战争进程和将士战斗的外部行动与着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情波澜的结合上,也处理的不温不火,甚为得当。扮演徐向前的李学通把握得体,创作者还发掘出了一批具有相当代表性的人物,如李海、孙铁柱、武占群、孙秀英、洪大伯等,由人物外表走向人物心理,由人物性格的单一走向人物性格的多重,在艺术处理上不落窠臼,独辟新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临》剧不回避战争的残酷和苦难,及它给人的命运带来的悲剧性的一面,而是在革命英雄主义和悲剧性的对立统一中显示我军的英勇无畏和无坚不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